收藏 公众号
热线:0532-68068266 138216883@qq.com

打开一只虾的“天书”!海洋科研再获突破,山东弄潮“蓝海”

青岛海洋发展网
2023-03-10 17:29

在一只小巧玲珑又晶莹剔透的南极磷虾身上,究竟藏着多少秘密?对这个问题,山东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水养殖生物育种与可持续产出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等机构,日前在南极磷虾超大基因组组装、极端环境适应和群体历史演化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已于北京时间3月2日被国际知名学术刊物《细胞》正式在线发表。

海洋研究,距离普通人好像很远。但是细究起来,距离我们又很近。就南极磷虾的研究成果而言,这通过基因组学和群体遗传学的深入分析,为海洋生物极端环境适应机制及其群体演化的深入解析提供了新的理论参考,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后续海洋生物群体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实质性借鉴。

一只小小的磷虾,背后是一个巨大的海洋课题。而有关海洋的课题,对于心系海洋的山东来说,既充满了穿越艰难险阻一般的困难,又弥漫着摘取皇冠明珠一般的甜蜜。用科技向海洋要资源、求答案,是山东省长期以来的奋斗目标。在海洋科研的前进道路上,山东是认真的!

科技发展,离不开平台建设。近几年,海洋科技平台在山东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和中国船舶集团海洋装备研究院等相继投入运行。全国首个省部共建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在威海落地,总投资50亿元,以试验场为核心,打造检验检测、科技研发、生产制造、教育培训、人才培养和服务保障等六大基地,带动海洋经济的创新突破。目前已入驻科研机构、企业17家,承接“蛟龙号”等测试任务60余项。加快国家深海基因库等深海“三大平台”建设,打造全球最大的海洋综合性样本、资源和数据中心。国内最大的海洋石油水下装备测试试验中心落成投产。成立了全国唯一的海洋碳汇院士工作站和海洋负排放研究中心。与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所、海洋减灾中心共建山东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研究院、黄渤海蓝碳监测和评估研究中心。

宽广的舞台给了科研人员充分的发挥空间,海洋科研积累的科研成果在山东也是喜报频出。例如,青岛博益特生物材料公司利用虾蟹壳提取天然海洋生物材料,成功研发出壳聚糖全降解血管支架。2022年12月7日,中科院海洋所发布消息称,其近海底地质过程团队继研发出国际首台耐高温拉曼光谱探针后,又成功研制出国际首套深海多通道拉曼光谱探测系统(以下简称“多通道拉曼系统”)。这是我国深海探测装备的又一利器。中国海洋大学在海洋有机硫二甲基巯基丙酸内盐(DMSP)循环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首次发现海洋细菌代谢DMSP的新生态功能,利用DMSP裂解产物丙烯酸抵御浮游动物的捕食。发现并揭示深海细菌可以通过合成甲基胺类物质耐受深海高静水压的耐压新机制。发现了第一个肝素外切酶家族,阐明了该家族酶的催化机制及其应用潜力。揭示了海洋细菌代谢甲基胺的分子机制及新型酯酶的低温适应机制。

山东既能站在海洋科技的前沿,也能做好针对群众的海洋科普工作。青岛国实集团与国内众多海洋领域科研力量共同实施海洋科技数字化科普。目前,青岛国实集团打造了面向中小学生和社会公众的“青岛海洋实验课堂”,站上了海洋领域学术研究、技术拓展的科普前沿。如今,青岛国实集团不仅建设了1000余平方米的线下科普展览场所,还出版了科普图书30余种,开发了海洋科普教具50件、海洋科普展项40余项、海洋主题课程10个、海洋专题知识讲堂10类、海洋主题VR影片200余种,投入资金超过数百万元。

坚持创新驱动,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是山东的不懈追求。在多年的海洋耕耘中,山东用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成绩单:山东海洋领域两院院士数量占全国1/3以上,海洋高端人才占全国40%,实施海洋领域重大创新工程58项。万米级“海燕-X”水下滑翔机,最大滑翔观测深度10619米,创世界纪录,全海深无人自主潜航器、蛟龙号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装备投入使用。2021年,山东实现海洋生产总值1.49万亿元,约占全国的1/6,占全省GDP的比重为18%,海洋经济总量稳居全国第二位。其中,海洋渔业、海洋盐业、海洋生物医药业等6个海洋产业增加值位居全国第一。

“海洋兴则山东兴、海洋强则山东强。”山东省依海而立、因海而兴。面对广袤无垠的深蓝海洋,山东必将成为英姿勃发的弄潮儿,向前迈进的脚步也必将更坚定、更自信。

文|牛晓瑜

来源:青岛新闻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