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蓝帽”刘海豹,用足迹守护即墨183公里海岸线和内陆河流
“一湾海水抱远山,朝听鸟语暮看霞,青岛的海实在太美了!”刚刚保河巡湾归来的刘海豹抚摸着头上那顶特殊的“小蓝帽”满是自豪。刘海豹在读研期间就积极参加“净海行动”,毕业后又在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即墨分局成为了环保工作人员,现在继续与4000余名“小蓝帽”一起保护183公里的海岸线和多条内陆河流。
已有4000余名“小蓝帽”保护海岸线和河流
广阔的海岸线上有头戴小蓝帽,身着红马甲的人走走停停,他们手拿垃圾收纳袋和垃圾夹,边走边捡起散落在沙滩上的饮料瓶、纸巾等垃圾,这群人是守护海岸线和河流的“小蓝帽”,一个个志愿者小分队巡逻的足迹踏遍了即墨183公里的海岸线和大沽河、五沽河和大任河、五龙河等多条内陆河流。
去年7月,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即墨分局牵头组织各区直单位、热心群众、山东大学(青岛)学生组成“小蓝帽”保河护海志愿服务队,对温泉河、大任河等重点入海河流及海岸线进行徒步巡查。重点检查非法排污口,生活、建筑垃圾堆积,畜禽养殖、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汇总后督促镇街整改。 “小蓝帽”广泛招募沿海城市高校大学生、环保爱好者等,截至目前,志愿者注册人数达4000余人。
从做志愿者成为一名环保工作人员
刘海豹与“小蓝帽”渊源颇深,他身材偏瘦,长相清秀,说话条理清晰,是山东大学(青岛)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名研究生,在读研期间,一直致力于环境保护。他曾跟学院申请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打造“我为群众办实事”系列品牌活动,成立志愿团队后多次去村里进行环保知识宣讲和“净海行动”。临近毕业时刘海豹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志愿红’守护‘海洋蓝’——‘小蓝帽’保河护海志愿服务活动”的启动仪式,毕业后成为了青岛市生态环境局即墨分局的一名工作人员,也一直参与着“小蓝帽”志愿服务的事,在刚入职的半个多月里,全局上下也都在忙活“小蓝帽”志愿服务队的事,虽然还不适应新的工作节奏,但作为与母校息息相关的活动,刘海豹乐此不疲。他慢慢领会到“志愿服务不是一个人的独行,而是一群人的战斗。”
刘海豹本科和研究生学习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说起报考当时的“冷门专业”,他直言老家有煤电企业,有大气、水质污染,他想用专业知识武装自己,改善村子环境。
2018年暑假,当时还是准大四学生的刘海豹报名参加了山东大学(青岛)“优秀大学生夏令营”。入营仪式在海边举行,向海上放眼望去,大片“青青草原”随着海浪一摇一摆,不时还有“腥臭味”伴着海风飘上岸。负责带队的赵珊教授介绍说,“臭味是近海海域的浒苔造成的,大量含氮、磷的生活污水排放到海里,引起海水富营养化。”这第一面,刘海豹对青岛的印象分打的并不高。
然而,刘海豹发生彻底改观,也是在读研究生的三年里。“从去年夏天,学校东门海边的浒苔的确少了很多。”刘海豹所在的资源循环及环保新材料研究所,主要做的就是“废物回用”,研究生的三年,团队针对海水回用、高盐化工废水制备了多种新材料,研究成果多次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上。
“生态环境保护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它是一份热爱、一份情怀,更是一份责任。”临近毕业时,刘海豹放弃了继续读博深造的机会,一心只想投身环境污染治理事业。
探索“打浒”新方式
和赤潮一样,大量繁殖的浒苔不仅会遮蔽阳光、消耗海水中的氧气,威胁海底藻类及其他海洋生物生存,还会影响海洋景观和海上航道,干扰旅游观光和水上运动的进行。既然防治难,那就换一种思路——变废为宝。那么,如何才能利用浒苔,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呢?
以此为思路,为探索“打浒”新方式,“小蓝帽”找到了山东大学(青岛)环境学院志愿服务队队长,同样也是“小蓝帽”新成员黄睿所在的课题组,并迅速组建起了一支“浒”尽其用的项目团队。“我们收集回浒苔拿到实验室后,制成浒苔生物炭,以模式产甲烷古菌Methanosarcina acetivoransC2A为研究对象,探究厌氧发酵产甲烷过程中投加浒苔生物炭对反应体系的影响;同时,我们还利用浒苔制备浒苔基气凝胶,用于海水溢油清理和海水淡化,探索浒苔‘取自海洋用于海洋’的实际应用可行性。”黄睿说。
他表示,接下来,团队成员还将继续尝试多个思路,延伸浒苔处置链条,力争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小蓝帽”硕博生的科研力量,践行环保人的初心使命。
来源:大众报业·半岛新闻 记者 陈亚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