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界共享蓝色新机遇——写在2023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开幕之际
潮起西海岸,风正好扬帆。
今天,2023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在美丽、开放、包容、自信的西海岸新区盛装开幕。
连续成功举办六届之后,这一“蓝色盛会”再次如约而至。一系列智慧的碰撞,富有成效的对话,基于发展诉求的携手合作,即将在这里发生,打造海洋国际合作的青岛样板、山东实践,为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输出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下转封二版)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经纬的盛会。时间为经,从发轫到谋划,从落地生根到硕果压枝,我们力求在诡谲突变的国际社会中,谋求友好的海洋对话和有效的海洋合作;空间为纬,从促进东亚地区经济合作到深化全球协作,从拓展“一带一路”建设到携手联合国“海洋十年”,我们力求从区域性到全球性质的飞跃里,寻找“城市合伙人”,开拓“蓝色朋友圈”。
这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盛会。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促和平、谋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论坛主题设定为“‘海洋十年’,和合共生”,对加快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和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深度整合区域创新资源、实现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西海岸新区期待以更大襟怀与世界相拥,一同勾勒“海洋十年”“我们所希望的海洋”愿景应有的样貌。
这是一次共谱蓝色未来的盛会。本届论坛主题更加聚焦、议题设计更加广泛、嘉宾层次更加高端、预期成果更加丰硕,高度契合国家“经略海洋”“对外开放”及“双碳”战略,显示出西海岸新区主动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努力与作为。我们相信这个起于西海岸的“蓝色故事”将更加丰盈、更加动人。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作为东道主,黄海之滨的这座“蓝色新城”将敞开胸怀,与世界共享蓝色发展新机遇,共建一片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
应时代之变
贡献中国智慧
海洋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
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是沿途各国人民通过海洋交流融通、互利合作的生动写照。继往开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为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维护国际海洋秩序、增进海洋繁荣福祉贡献了中国智慧。
作为我国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标志性项目,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自发轫之时便使命在肩:
2013年,站在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黄金十年”节点上,我国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构想。同年,第16次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提出“深化各领域合作,中方将考虑建立东亚海洋合作平台”。
2015年起,自然资源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启动共建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高质量推进。地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东盟和中日韩的重要桥头堡,西海岸新区成为东亚海洋合作平台总部和东亚海洋合作青岛论坛的永久举办地。
牢记殷殷嘱托,肩负国之重任。
西海岸新区牢牢把握时代机遇,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借势国家战略、搭建开放平台、打造一流环境,积极推动海洋国际合作,创新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大局。自2016年以来,新区连续成功举办6届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累计发布重量级报告(指数)26份,成立国际合作联盟和协调机构9个,搭建起全球性产业、技术、资金的交流对接平台,推动20余个现代海洋产业重点项目落地,一个影响力越来越大、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国际盛会聚力成势。
一路走来,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始终是新区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对外开放格局中的一抹靓丽色彩,成为新区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海内外认识西海岸、牵手青岛、投资山东的重要平台窗口。
从2013年到2022年,面对深刻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从发轫到谋划,从落地生根到硕果压枝,在国际上凝聚起团结合作的广泛共识,汇聚起应对挑战的强大合力,开辟了推动全人类海洋合作向好向未来的光明前景。这10年,是各方携手努力、实践不断推进的十年,是成果喷涌而出、理念深入人心的十年,也是新区深耕向海开放、全面经略海洋的十年。
今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十周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新时代世界发展的大势所趋。
盛会再起,意义重大。
本届青岛论坛,自然资源部深度参与策划,主题设定为“‘海洋十年’,和合共生”,将深度联结联合国“海洋十年”这一全球顶层涉海倡议,聚焦七大愿景之一“健康且有复原力的海洋”,精心策划论坛、展会、经贸对接等主题活动。
2017年,联合国将2021年至2030年定为“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年1月,联合国在全球发起变革性海洋科学运动——“海洋十年”行动,拉开了从海洋科技到基于海洋科技的全球海洋深度治理的巨大变革。联合国“海洋十年”的使命、愿景与中国倡导的打造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
本届论坛,新区将抢抓联合国“海洋十年”发展契机,深化推动与各国海洋领域的务实合作,拓展国际海洋合作空间,勾勒“海洋十年”“我们所希望的海洋”愿景应有的样貌。
在国际合作方面,将发起“海洋十年”、东亚海洋治理、蓝碳三个青岛倡议,成立国际海洋城市智库联盟;在公共产品方面,中国船级社颁发“零碳论坛”认证证书,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地球系统科学系和自然碳汇研究院联合发布《全球近实时碳排放报告(2022-2023)》;在产业促进方面,山东省海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和海洋场景国际创新合作中心将揭牌启用,拟组织超20家欧亚企业到山东考察对接,争取引进人才项目、产业项目10个以上……“没有健康的海洋,就没有健康的地球。海洋的健康状况目前正在明显下降,因此我们还要做很多工作才能阻止海洋的衰退、恢复海洋的健康。我非常期待参加在青岛举行的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让我们青岛见!”联合国秘书长海洋事务特使彼得·汤姆森在为论坛发来的寄语中说。
世界瞩目新区,新区拥抱世界。
2023,一个“更精彩、更有效、更有影响、更有水平”的青岛论坛款款而来。相信本届青岛论坛将成为全方位、立体式展示新区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新支点、推广各国“海洋十年”行动案例的平台,并实现论坛应有的垂直穿透力,创出山东省、青岛市海洋综合管理最佳实践经验,向全世界输出中国智慧。
与世界共舞
提升平台层级
蔚蓝大海,蕴藏着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经济价值。当前,全球海洋治理面临诸多挑战,只有加强合作、同舟共济,才能共创美好未来。
早在去年6月,西海岸新区就已成为我国首个深度参与联合国“海洋十年”的地方政府。
在2022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上,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联合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和国际机构共同申办的“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获批,落户新区,成为联合国在全球范围内首批批复的5个“海洋十年”协作中心之一,也是中国唯一获批的协作中心。
“青岛论坛从东亚合作到联合国‘海洋十年’是一个突破,希望西海岸新区做一些深入研讨、深度融合,打造海洋治理的样板示范,将做法推广到全国、全世界。”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所长乔方利在中心获批时所说的话,记者记忆犹新。
乔方利当时的设想,无疑有了实质性进展。
今年,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在新区启用运行,还将于9月底召开国际启动大会,与海内外同仁一道,探讨和推动“海洋十年”最新成果为可持续发展服务,向世界展示山东省和青岛市海洋治理的成功实践。
此外,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还于2022年牵头申请并获批了一项“海洋十年”大科学计划——“海洋与气候无缝预报系统”(简称OSF)。这是我国物理海洋学领域首个在联合国框架下发起的全球性大科学计划。
“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以及“海洋与气候无缝预报系统”大科学计划的成功获批,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我国在海洋与气候预报这一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和全球科技领导力的高度认可,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已从“跟跑”逐步走向了“领跑”。“这个中心对地方的推动作用非常大,通过这个平台可以把西海岸新区、青岛市在海洋和气候这个领域里的一些成功经验推到联合国层面,让其他国家效仿我们的经验。”乔方利说。
与联合国“海洋十年”海洋与气候协作中心启用同步,今年2月,自然资源部、山东省政府、青岛市政府签署共建“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协议。并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青岛市海洋发展局、西海岸新区管理委员会牵头,联合自然资源部北海局、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具体实施,在西海岸新区共同打造具有综合性、创新性、引领性的海洋国际合作平台,积极参与联合国“海洋十年”相关任务。
“共建协议的签署,为中心发展奠定了关键的体制机制基础。关于中心的实施协议,已经过多次研讨,基本达成一致意见,赴国内多家涉海国际机构调研,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中心实际,初步形成了中心的建设方案和发展规划。”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国际合作处副处长郑伟告诉记者。
“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的落户,无疑能够助力山东、青岛乃至西海岸新区在“海洋十年”计划里找准定位,更将有效激发东亚海洋合作平台等双多边机制和平台引领作用。聚焦东盟与中日韩(10+3),“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将持续推进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高质量建设,加强平台的实体化、专业化、特色化和国际化运作,积极构建蓝色伙伴关系,定期举办系列配套活动,组织研究并发布高质量的政策报告和公共服务产品,不断提升东亚海洋合作平台的国际影响力和区域辐射力。
从当初的促进东亚地区经济合作,拓展“一带一路”建设,到现在携手联合国“海洋十年”,深化全球协作,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从区域性到全球性实现质的飞跃,影响力跃升上了新层级。
今年论坛期间,将举办两场企业经贸对接活动,其中,欧洲涉海企业投资考察行活动将邀请欧洲不少于10家涉海企业副总裁以上高管或中国业务部门总监组成代表团考察西海岸新区海洋产业资源和本地涉海产业企业。“展望未来,我们希望2023年继续成为中英在海洋产业领域进一步对话接触与合作丰硕的一年。”英中贸易协会高级商务总监Kiran Patel在为论坛发来的寄语中说。
联合国“海洋十年”与经略海洋国家战略交汇叠加,新区之“新”的鲜明特质与“海洋十年”的宏伟愿景“情投意合”,更高水平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西海岸正迎接世界、融入世界,与世界共舞。
谋创新突破
彰显新区担当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
十年笃行不辍,东亚海洋合作平台实体化运作取得重要成果,并且从区域性到全球性实现了质的飞跃,为全球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合作共赢的机遇之门。
作为东道主,西海岸新区紧紧抓住论坛机遇,放大盛会效应,全面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新支点取得新突破。
来到中国农批西海岸市场的二期项目现场,一派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项目计划今年下半年投入使用,预计年交易额50亿元,交易量100万吨。“整个项目二期是以引进国外中高端产品进入国内市场为主导,同时集聚国内大型水产贸易商,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分销,致力打造进口水产冷链的中国北方区域性保税中心,同时也是一个集散中心和贸易中心。”青岛中农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张鲁晋介绍。
中国农批西海岸市场二期项目是2020年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签约落地项目之一。七年来,青岛论坛为企业搭建起产业、技术、资金的交流对接平台,也成为新区“双招双引”的重要载体。“六届论坛集中签约了总投资824亿元的22个涉海重点项目,21亿元的12个高端人才团队项目,实现产业精准对接,助力新区打造千亿级产业链,培育一批‘雁阵型’产业集群、领军企业,构建起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区海洋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李国栋告诉记者。
依海而生、向海而兴。作为国务院批复的第一个“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西海岸新区拥有超过两倍于陆地的海域面积,309公里的绵长海岸线,为发展海洋经济、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新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潜力在海洋、最大优势在海洋、最大动能也在海洋。日前,2022年青岛市对各区考核“海洋经济发展”指标出炉,西海岸新区综合成绩排名第一,这已经是新区连续三年荣获全市“海洋经济发展”指标第一。
今年是山东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起步之年。去年年底省委、省政府印发《山东省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首次明确实施青岛“强龙头”战略,强调推动新区在经略海洋等领域先行示范。
使命在肩,唯有奋斗。新区把今年确定为“创新突破年”,以“新”应“变”,以“创”开“路”,从海洋科技、产业、开放三个方面创新突破,全力打造青岛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核心区、山东海洋强省先行区。今年,新区将加快潍柴海洋装备制造中心等总投资1000亿元的60个重点项目建设,引进亿元以上海洋产业项目50个,推动船舶海工、海洋生物医药、深远海养殖等海洋产业特色化、高端化、集群化发展。
大河奔流开新路,层峦竦峙争高峰。经略海洋是新区获批时所承载的先天使命,行之有效,必须一以贯之,以一域之为为全局添彩。获批以来,新区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8%。未来,新区将继续全力打造海洋强国战略新支点,在彰显国家级新区特色特质上实现全新跃升,在全国大局中彰显新区担当。
潮涨潮落间,“蓝色龙头”正在高高昂起,“蓝色之城”愈发芳容明艳。
今年,论坛紧抓“海洋十年”大主题,紧密结合国家和省、市发展战略,首次明确“‘海洋十年’,和合共生”阶段主题,生动诠释了各国与海洋和谐相处,合作共建“我们所希望的海洋”美好愿望,国际化、高端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平更高,必将为新区集聚更多要素资源,为新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带来巨大的机遇。
“本届论坛将围绕海洋科技、产业、生态和开放四大领域开展精准交流合作,议题设置广泛,嘉宾层级高端,务实成果丰硕,将推动形成一批海洋治理方面的典型案例,助推新区打造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先导区,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李国栋说。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联合国“海洋十年”七大愿景与新区“科技兴海、产业强海、开放通海、生态养海、统筹陆海”的经略海洋实践路径高度契合。新区惟有深度联结联合国“海洋十年”,实施海洋领域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以更高水平开放引领高质量发展,才能加快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示范引领区。
“7年时间,6届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的成功举办,我们锻炼了一支队伍,形成了一批成果,拓展了一个朋友圈。新区将以本届论坛为契机,加快建设‘海洋十年’国际合作中心,实体化、专业化、特色化和国际化运作东亚海洋合作平台,推动建设跨国蓝色产业园、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先导区,打造海洋国际合作的青岛样板、山东实践,为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输出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西海岸新区副区长赵英民说。
共同交流探讨,共谋蓝色愿景,共商海洋大计。携手“海洋十年”,期待更多“蓝色伙伴”,同这座涌动蓝色巨澜的城市一起成长,未来可期!
来源:青岛西海岸报 记者 李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