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公开课》“开讲”: 挺进深蓝,让“海洋强国”深入人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海洋强国建设,围绕海洋事业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海洋强国”也成为国家战略。身处中国重要的海洋贸易中心和海洋文化发祥地之一的福建,东南卫视积极响应国家战略,于世界海洋日推出海洋文化类知识交互节目《海洋公开课》。节目邀请海洋学界顶尖科学家、科研机构专家、人民海军前来开讲,结合AR、XR等虚拟现实技术、权威实验、海上课堂等多种手段,给观众带来一次沉浸式海洋探索之旅。
正如《海洋公开课》总导演、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卫视中心主任、东南卫视总监李灿宇所言:“我们尝试将大众对海洋的浪漫想象和严谨的科学知识相结合,将生动的海洋影像与虚拟技术呈现的舞台效果相结合,在当下海洋大发展的时代,普及海洋知识,营造全社会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营海洋的良好氛围。”
汇聚科研专家,输出专业知识
作为一档海洋主题的国民通识教育节目,《海洋公开课》首先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如今中国科考船已经位列国际先进科技水平,蛟龙、海龙、潜龙等深海装备应用跻身世界前列,20艘执法船舶和18架执法飞机先后入列,新一代海洋调查船、浮标作业船、系列海洋卫星等投入使用并发挥重要作用。为全面呈现我国海洋科技成果,制作团队从福建出发,前往北京、上海、青岛、厦门等城市的各大海洋机构拜访众多科学家、学者,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戴民汉,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守为、“蛟龙”号总指挥刘峰等海洋科学顶尖专家进行讲解。
专家们从各自深耕的领域出发,分享了中国海洋研究是如何从浅海走向深海、从近海走向大洋。比如汪品先院士分享了自己在82岁时乘坐我国自主研制的“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深入西沙深海1400米的故事。周守为院士讲述了千米深海的油气如何在20个小时后出现在厨房炉灶里,并通过现场实验演示10万吨重的“超级乐高”如何半潜在海上,让观众感受到海洋科学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嘉宾对海洋浓厚的情感、对加强国民通识教育的共识,使他们的讲述拥有强大的共情力,在娓娓道来的故事和深入浅出的阐释中让大众对科学研究产生兴趣和认知,真正将海洋通识教育落到实处。
解读生态议题,推动环境保护
除了海洋知识的普及,《海洋公开课》还具备较强的人文属性,对海洋环保、人海共生等生态议题进行了深度探讨。今年世界海洋日的活动主题是“保护海洋生态系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海洋是人类的母亲,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把保护海洋付诸行动。每年有超过1400万吨塑料最终流入海洋,海洋生态遭到破坏进而引发了全球变暖、温室效应和各种极端天气事件。
为此,节目邀请拥有较大影响力的海洋界专家、先进人物发声,以增强普通民众海洋意识,帮助人们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比如戴民汉院士多年来积极投身于“净滩行动”等环保事业,他在《人海共生》篇章中,用有趣的比喻串联起海洋“冷知识”,例如海洋也需要测“血氧浓度”、“可乐”喝多了大海也会不舒服等,讲述海洋对人类和气候的影响,展现海洋“双碳”的重要性。《海洋环保》篇章中,志愿者李波分享了22年专注于捡海洋垃圾、救助抹香鲸的亲身经历,节目将李波20余年来拾取的40吨海洋垃圾转化为矿泉水瓶的阵列,带给观众视觉冲击。
李灿宇表示:“海洋保护已经是大众的共识,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一些举动可能会对海洋生态造成巨大的破坏。我们选择了海洋垃圾中占比最高、与大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塑料制品展示,希望通过这种直观的表达给观众带去精神和情感上的感染,让更多人能够从自身做起保护海洋。”
彰显大国担当,坚持家国情怀
从《海峡新干线》到《中国正在说》《思·享》跨年系列节目,福建广电在文艺创作上一直坚持家国情怀,《海洋公开课》同样传递出强大的精神力量。如今,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更加凸显,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人民海军勇立潮头、奋勇争先,从原来的近海战备巡逻到环球出访,再到亚丁湾护航、撤侨联演等人道主义援助,证明中国军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者、维护者和贡献者。
节目邀请曾执行第19次亚丁湾护航任务的中国海军战士郭燕及侨民代表王莹莹、李禹霏母女,第三代南昌舰首批舰员边显亮来到节目现场,分享个体与祖国的故事。节目中“守护与被守护”的故事从一张照片展开,在战火肆虐的也门港口,郭燕牵着5岁女孩李禹霏的手,自信从容地准备登上祖国的舰艇。这一影像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能力和担当,也让中国海军的形象印刻在了世界人民的心里。边显亮则讲述了人民海军薪火相传的故事,两代101舰是人民海军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一个缩影,也是我国海军装备研制力量不断进步的成果。赓续血脉、挺进深蓝,《海洋公开课》深刻阐释了海洋对于国家的战略意义,启迪了新时代下的中国海权思维。
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拥有广泛的海洋战略利益。当前,我国海洋事业总体上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海洋公开课》这一具备强知识性、人文性和精神力量的节目,有效激发了国民对海洋文化的兴趣,培养海洋国土理念,进一步推动了开放、包容、拼搏、进取的海洋文化精神深入人心。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作者:记者 杨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