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条措施”让海洋事务更“好办”
早报8月1日讯 1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优化营商环境主题系列发布会,解读近日印发实施的《青岛市海洋发展领域优化营商环境二十条措施》(以下简称“二十条措施”)。据介绍,“二十条措施”共分4部分、5个方面,是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聚焦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而制定,打造“海洋好办”政务服务品牌,致力于海洋事务在青岛更“好办”,将极大增强海洋领域营商环境竞争力,进一步推动青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海洋领域营商环境。
提质增效优化服务环境
今年,市海洋发展局组织走访调研涉海重点企业问需问计,组织有关专家和用海主体召开海洋领域优化营商环境座谈会,征求专家人士和各区市海洋发展主管部门意见。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逐条研究条款细节,制定了“二十条措施”。
“二十条措施”共分4部分、5个方面,首先坚持提质增效,在持续优化服务环境上下功夫。要在服务标准上再提升。开展政务服务标准化、便利化、智慧化能力品质提升活动,提服务、优流程、减材料,实行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全面推行“一次办好”“一网通办”“全程网办”,不断提升企业群众的满意度。要在服务能力上再提升。坚持“有事必应、无事不扰”,大力营造重商、亲商、安商浓厚氛围。针对企业群众办事过程中遇到的痛点、堵点和难点问题,推行“首问负责制”“帮办代办”等特色服务。在服务品牌上再提升。打造“海洋好办”政务服务品牌,将品牌文化影响力全面推向窗口工作,切实当好企业的“贴心人”和“服务员”。
坚持精准畅通,持续优化用海要素保障环境。针对当前用海需求及发展存在的问题,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优化项目用海审批程序,加快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做好政策宣传指导,为重大项目开辟“绿色通道”,主动服务,靠前发力,一企一策,分类指导,做实做细项目前期工作。优化用海审批程序。对违法违规用海查处和问责尚未到位、利益相关者协调尚未完成等暂时不符合受理条件的项目,可以先行开展用海论证和专家评审等技术审查工作,大力提升用海要素供给能力。实行项目用海与填海项目竣工海域使用验收一并审查。
打造“海洋好办”服务品牌
坚持公平有序,持续优化市场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能够保证不同市场主体平等获取生产要素,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调整一批行政权力事项下放至西海岸、崂山等7区市海洋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打通赋权最后“一公里”。二是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发布青岛市海洋发展局“证照分离”改革事项清单,完善具体审批改革举措、事中事后监管措施。三是全面实行行政许可清单管理。将依法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全部纳入清单管理,做到清单外无许可,不断提高审批效能。
坚持科学供给,在优化人文政策环境上下功夫。聚焦海洋领域在政策制定、落实上的难点、堵点问题,重点抓好政策供给、兑现。推动《关于贯彻落实青岛市支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15条政策的实施细则》落地见效。实施海洋人才发展计划。预计到2025年,全市海洋人才总量达到60万人左右。强化海洋重点项目服务保障。深入实施“周调度、月通报、季讲评”项目推进机制,市委海洋委办顶格协调、顶格推进,定期召开全市海洋项目调度推进会议,9月份举行全市海洋重点项目观摩活动,协调项目建设要素保障。支持和推荐海洋重点项目申报省、市重点项目库,助力项目提能升级。建立问题反馈和办理机制,采取走访调研、现场办公等形式,推进解决制约项目发展的困难问题,推动海洋重点项目建设提质增效。
下一步,市海洋发展局将扎实推动“二十条措施”落地落实,全力打造“海洋好办”服务品牌。聚焦“全面开创提升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水平”这一目标,突出“统筹谋划、海洋经济、治理服务”三条主线,抓实“大统筹、大平台、大产业、大治理、大服务”五个重点,不断发展海洋经济、优化提升海洋领域营商环境,为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展现“海洋担当”、贡献“海洋力量”。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王彤)
来源:青岛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