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大会在青召开
海洋生命科学的探讨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愈加深入。近日,由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主办的第三届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大会在青岛召开,这是中国首次举办这个在国际海洋生物多样性领域学术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学术会议。来自中国、英国、美国、俄罗斯、日本、新西兰、爱尔兰、墨西哥、南非、澳大利亚、委内瑞拉、马来西亚等55个国家的300余名科学家共同探讨了海洋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分别就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格局与趋势、近海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全球格局等科学问题展开讨论,同时发布了各自研究领域内的最新成果。
担任此次大会主席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孙松表示,海洋是全球生命支撑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而海洋生物多样性是反映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的变化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上世纪90年代相比,胶州湾海域的水母种类共增加了20种,总数增加了5倍。不能简单笼统地说生物多样性在减少。”孙松说,一直以来有观点认为胶州湾海域的生物多样性有所下降,但是据研究数据显示,近海部分生物功能群的物种数量也有可能增加。随着全球变暖海水温度上升,热带海域物种也有可能随之迁移至温带海域,使物种种类发生变化。
对此,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博士马克·卡斯特罗根据他最新的研究成果,对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格局与趋势进行了系统分析。马克·卡斯特罗指出,地球上约有200万物种,其中30万种是海洋生物,占地球物种总数的15%。从全球海域物种分布格局来看,近海和热带海域物种数量最高,其中大型生物的物种数比小型、巨型生物都要高,因此即使进一步发现微型和深海物种也不可能改变当前的分布格局。尽管如此,他认为仍有三分之一的物种有待于进一步被发现,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海洋生物多样性已经或者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背景
海洋生物领域最高水平盛会
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大会起源于“国际海洋生物普查计划”,每三年召开一届,是国际海洋生物多样性领域学术水平最高、规模最大的学术会议。2008年11月11至15日,第一届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大会于在西班牙瓦伦西亚举办。2011年9月25至30日,由英国阿伯丁大学和圣安德鲁斯大学联合承办的第二届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大会在英国召开。
此次是中国首次举办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大会,以“变化的海洋与海洋中的生命”为主题,云集了来自各国海洋领域的顶尖科学家。包括来自英国牛津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非开普敦大学、爱尔兰国立高威大学等一众名校的生物科学学院、生命环境科学学院、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的知名教授和学者,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委员会、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新西兰国家水与大气研究所、美国史密森尼学会、澳大利亚海洋科学研究所、英国南安普敦市国家海洋中心等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他们共同围绕海洋生物多样性及全球变化、海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海洋生态安全、海洋生物观测、海洋生物资源、深海生物多样性等科学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和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