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公众号
热线:0532-68068266 138216883@qq.com
李乃胜:发挥海洋科技优势 支撑蓝色经济发展
青岛海洋发展网
2014-12-04 16:38

人物介绍:

李乃胜(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

海洋科技是山东的优势和特色。山东半岛凝聚了堪称“国家队”水平的海洋科技人才队伍,拥有“国家队”水平的海洋科技装备,承担了“国家队”水平的海洋科研任务,做出了“国家队”水平的科研工作业绩。如何瞄准黄蓝两大战略,立足国际海洋科技前沿,把握国家海洋发展目标,突出山东海洋科技特色,为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引领支撑,是驻鲁海洋科技工作者的神圣使命,也是一个大显身手的新舞台。

一、敏锐把握国际海洋科技发展的新动向

全世界公认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在新世纪的开端,国际海洋事业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国际海洋科技领域展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1.新一轮“蓝色圈地”

国际上新一轮“蓝色圈地”势头越来越猛,尤其是“外大陆架”的申报与认定,引发了激烈的海域划界之争。外大陆架本来属国际公共海底,而申报获批的沿岸国把全人类的公共资产变成了其享有主权的专属经济区。截至2009年5月13日,已有50个国家提出了外大陆架的国土、海土要求,其中走在最前面的澳大利亚于2008年得到了联合国大陆架委员会的批准,新增加了250万平方公里的海土。此外,日本也在马里亚纳岛弧附近的“冲之鸟”礁石建造海岛,欲将其周围47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变成自己的海洋国土,这引发了激烈的海域划界之争。

此外,东海钓鱼岛问题也是我国海域划界之争的焦点问题,南海划界形势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新一轮的海洋国土竞争,说到底,也是海洋科技的较量、海洋经济的较量。这种情况下,向海洋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成了沿海国家发展的重要途径。

2.新一轮“海洋探索”

过去的海洋探索主要是观测海洋自然环境,从气候变化、水动力环境、海洋地质及生物资源等方面采集基础科学数据。进入新世纪之后,海洋探测突出地表现出“立体化”和“深海底”两大特点。所谓“立体化”,就是集成卫星遥感、航空测量、水面调查、水中观测、海底勘探和地下深钻等各种探测技术,获取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印证的数据资料。所谓“深海底”,指全世界不约而同地把水深4000米左右的国际公共海底作为探测的焦点,美国和加拿大已率先推出了“深海观测计划”和“海王星计划”,已经投入了数亿美元的资金,在太平洋约5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布设了一个完整的海底网络观测系统,不断获取来自深海的连续的、实时的、网络化、数字化、多学科的数据信息。这些深海观测的聚焦点是未来深海全人类公共战略性资源。

3.新一轮“资源开发”

过去的海洋资源开发瞄准的是海洋渔业资源和近海油气资源。现在,新一轮资源开发改变了原有格局。首先,油气勘探开始从浅近海往深远海发展,依照我国现在的钻探能力和勘探水平,最深工作海域水深约为500米,而国际上不少国家石油钻探已经超过水深3000米。美国ODP的钻探船,甚至可以在水深4000~6000米的地方正常开钻作业。其次,国际公共海底的战略性资源的勘探开发成为竞争的热点。譬如:大洋多金属结核和洋底富钴结壳;海底热液硫化物贵金属矿床;海底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深海生物基因资源都进入了新一轮资源开发的行列,成为国际上开发竞争的热点。

4.新一轮“深海作业”

“蛟龙号”5000米级海试圆满完成,是中国人民走向深海,或者说深海作业技术进入世界前列的典型标志。实现了中国人“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梦想。

国家深海基地落户青岛,对山东来说意义重大。第一是进一步确立了海洋科技国家队的地位;第二是成为山东海洋科技走向深海的典型标志;第三是大大促进海洋科技事业的发展;第四是提供了吸引、凝聚高端人才的重要的平台;第五,能够大大促进和带动相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蛟龙号深潜器在经过明年7000米级海试后,将交付青岛深海基地,交付海洋科研群体,完成不可替代的科研任务。概括深潜器现阶段的用途,主要是:①海底观察。深潜器可以达到7000米水深的海域,一般性的全球海洋都可以去。目标就是海底观察,包括照相,摄像、传回图像、现场通话等。②海底取样。包括生物的、地质的或者是一些特定的样品,甚至是特定的有毒的或者是炽热的液体,都能够保鲜、保活、保真地取回来,这是任何其他设备不可替代的。③海底作业。包括海底测量高温度热泉,布放一些特定的设备,在深海底完成一些类似人工的特定任务。④海底打捞。完成特定意义的海底救捞,如失事飞机的黑匣子,特定的海底沉船,甚至一些重要的秘密宝藏。⑤海底抢险。包括工程抢险和人员抢救。用于海底失事潜艇的抢救,海底事故人员的抢险和跨洋通讯光缆的修复,重要的海底管线破裂探查。⑥国防安全。用于维护海洋国家权益和国防安全,例如,水下潜器、水下爆炸物的探测,海底通讯,海底监听,等等。深潜器是显示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

二、更高层次地集成山东海洋科技特色

山东蕴集了海洋科技的“国家队”,青岛是中国的海洋科学城,也是国际上著名的海洋科研基地。海洋科技是山东科技事业的第一品牌,也是建设蓝色经济区最大的资源特色。

1.科技人才队伍集中

山东省是全国海洋科技力量的聚集区,拥有海洋科技源头创新的国家级研究机构和团队。直接从事海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全职人员达1.5万人,其中副高级职称以上的高层次科技人员3000多名,全职工作在山东的海洋界两院院士达18名,约占全国的一半。拥有省部级海洋重点实验室32家,海洋科学观测台站9处,各类海洋科学考察船20多艘,涉海大型科学数据库11个,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库5个,海洋样品标本馆6个。近年来,国家级重大海洋创新平台建设步伐加快,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7000米深潜器基地、4000吨级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正在建设,省院共建的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和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顺利建成。为了更好地整合海洋科技资源,发挥海洋科技集团军的作用,推动国家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省委、省政府批准成立了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

2.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

自“十一五”以来,从海洋领域的国务院重大专项,到国家各个部委的海洋科技计划,山东争取的国家海洋领域科研项目经费总量,基本上占了全国的“半壁江山”。每年到位的海洋领域科研经费达8亿元左右。到现在为止,全国共启动了26个973计划海洋项目,第一承担单位、首席科学家在山东的有18个;海洋863项目,到目前国家下达250个左右,山东基本上占了一半,承担了120多个。国家支撑计划、国家重大基金、重点基金等重大科研项目,从数量和经费总额上山东也占了一半以上。

3.海洋科研业绩突出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海洋事业完成的三大宏伟目标,即:查清中国海、探索四大洋、考察南北极,甚至包括中国海洋科技发展历史上的若干个“第一次”,山东都是先遣队和生力军,新中国的海洋事业从这里起步,新中国的调查船从这里拔锚起航驶向深海大洋。

山东先后发起了五次海水养殖浪潮。譬如: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以海带养殖为代表的海洋藻类养殖浪潮;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中国对虾养殖为代表的海洋虾类养殖浪潮;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海湾扇贝养殖为代表的海洋贝类养殖浪潮;世纪之交,以鲆鲽类养殖为代表的海洋鱼类养殖浪潮以及近年来以海参养殖为代表的海珍品养殖浪潮。

山东海洋科技工作者还成功引进了三大海水养殖品种。分别是中科院海洋所张福绥院士从墨西哥湾引进的海湾扇贝、中科院海洋所张伟权教授从南美引进的白对虾以及农业部黄海水产所雷霁霖院士引进和驯化的英国大菱鲆。

三、进一步发挥山东海洋科技作用

以实施黄蓝两大战略为总体目标,以建设半岛区域创新体系、突破共性关键技术、发展海洋新兴产业为重点,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提供强有力的引领支撑。概括起来,集中在“一三八九”四个方面。

1.突出“一个目标”

瞄准国家目标,立足技术前沿,突出山东特色,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技术密集型的蓝色经济特区,即一个“国家目标引领的、关键技术支撑的、新兴产业为主的”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密集区。为完成这个宏伟目标,需要进一步整合海洋科技资源,深化海洋科技体制改革,调动发挥海洋科技工作者的潜能,建设以青岛为科技龙头,以莱州湾畔的潍坊、东营、滨州为西北翼,以黄海沿岸的烟台、威海、日照为东南翼的区域创新体系。

2.保证“三大安全”

一是海洋食品安全,充分发挥山东海洋科技优势,以国家和省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力争在关系国计民生的海洋食品安全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二是海洋生态安全,面对赤潮爆发、浒苔爆发、水母爆发、海星爆发等海洋生态异常现象,以驻鲁海洋院所为主体,从爆发机理、生态特性、运移规律、应对措施、科学处置、资源利用等方面开展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的科技攻关,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修复,构建起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洋生态安全格局。三是海洋环境安全,以海洋防灾减灾为主攻方向,对风暴潮、风暴浪等水动力灾害,海水倒灌、泥沙淤积、海底浊流等地质灾害,污染排放、富营养化、海面溢油等环境灾害进行多学科调查研究,建立立体化监测、实时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置体系。

3.建立“八大基地”

一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技术示范基地,围绕黄河三角洲及其邻近海域,开展河口生态体系、泥沙沉积规律、盐碱地改良、耐盐碱植物种植、滩海油气资源开发、滩涂贝类养殖、盐沼荒滩海参养殖等项目开发,形成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技术示范。二是长山列岛海洋科技综合开发示范基地,以100万名高端海洋游客、100万亩海上生态养殖基地、100万亩海底森林(种植海底植物)、100万千瓦海上风电为主要目标,力争建成山东特色的海洋科技发展综合试验区。三是荣成湾海洋水产技术示范基地,以海水健康养殖和海洋牧场(人工鱼礁)为主攻方向,突出生态养殖、食品安全等技术体系,建设以桑沟湾为核心的海洋水产技术密集区。四是莱州湾卤水资源开发技术示范基地,利用莱州湾地下卤水资源优势,发展盐化工、溴系列、苦卤化工系列、精细化工系列产品,强化区域产业链条的延伸和互补,发展综合性、生态型海洋化工开发模式,建立绿色盐业的循环经济示范工程。五是胶州湾海水综合利用技术示范基地,依托胶州湾重大海水淡化项目,加强海水淡化膜材料制造与应用技术、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成套设备制造技术、海水淡化预处理和浓热海水后处理技术的集成示范,着重发展海水淡化与热电、海水化学资源综合利用有效结合的综合性技术,发展规模化海水淡化产业。六是日照海域生态环保技术示范基地,依托前三岛海洋生物特别保护区,以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岛屿周边海区渔业资源、生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为宗旨,研发典型岛屿生物资源保护和持续利用关键技术,加快无人岛的保护性开发,重点实施海域生境修复工程、海珍品资源修复工程、海产品精深加工工程。七是青岛海洋仪器装备国产化技术示范基地,以青岛为中心,建设面向全国的海洋仪器装备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加快国家海洋仪器装备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在海洋科研装备、海洋产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海洋国防装备等领域突破关键技术瓶颈,构建海洋仪器研发和产业化两个平台,实现海洋仪器装备的国产化。八是成山头海洋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示范基地,在成山头邻近海域建设海洋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示范基地。开发建设包括潮流能、潮汐能、波浪能、海上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在内的多种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技术的示范基地。建立以海水源热泵供冷供热技术为核心技术的海水源热泵产业化示范基地,发展建设以海洋微生物新能源和盐生植物新能源关键技术为核心的产业化示范基地。

4.发展“九大产业”

一是生态系统水平的现代海水养殖业。发挥我省海水养殖技术优势,大力推动集约化、工厂化高效养殖模式,扩大环境友好型养殖、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水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等技术应用规模,加强优良品种培育、病害快速诊断及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成果转化,加强生物苗种培育技术应用和养殖良种推广,建立蓝色食品安全保障技术体系。二是海洋药物和生化制品产业。开展特定药用资源海洋生物制品培育,利用生物功能基因转移、细胞融合和蛋白质修饰等关键技术,逐步实现海洋创新药物与生物制品产业规模化。突破活性物质提取关键技术,提升水产加工装备水平,推动水产加工业向精深层次发展。三是海水综合利用产业。推广海水淡化集成配套工程技术,提高海水淡化装备制造水平和产业化能力;推进工业冷却用水、消防用水、城市生活用水和电厂脱硫等海水直接利用技术。加快耐盐碱植物和蔬菜品种培育、引进和改良,研究开发蓝色水稻、海水蔬菜和耐盐植物。四是海洋精细化工产业。发挥我省海藻化工、卤水化工和涂料化工的技术优势,重点开发红藻和褐藻纤维在医疗卫生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技术;探索卤水资源深层次开发提取技术;开发高性能、环保型新型功能涂料,进一步挖掘海洋精细化工产品的开发潜力。五是海洋新材料产业。推动以海藻纤维和甲壳质纤维为代表的海洋新材料产业,加快深度开发和规模化应用,加强对人工皮肤、止血海绵、防腐蚀涂料、新型阻燃剂和耐高温高压材料等研究。六是海洋新能源产业。大力开展滨海风能、潮汐能、潮流能和波浪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的研制,解决能源可持续安全利用等技术难题。大力开发海洋生物质能源技术,着手培育利用海藻生产柴油和喷气燃料技术能力,为开发利用海藻基生物燃料能源做好技术储备。七是现代船舶制造产业。发展以船用材料、船舶设计、船舶涂装、船用动力、船舶电子等关键技术为支撑的现代船舶制造业。加强特色船舶设计和制造技术研究,提高船用配套设备研制和生产能力。八是海洋仪器装备产业。以海洋声学勘探设备和海上作业平台为先导产品,建设海洋仪器装备研发和产业化基地。在海洋科研装备、海洋产业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和海洋国防装备等领域突破技术瓶颈,逐步实现海洋装备国产化。九是海洋工程产业。重点研究半潜式平台、工程船舶、码头港工建设、海底电缆路由勘探和海洋水工建筑等新技术,通过重大关键技术突破,承揽大型国际海洋工程项目。

21世纪是人类大踏步走向海洋的世纪,已经展露出海洋“工业文明”的曙光。海洋将成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新空间,海洋将成为全世界战略性资源开发的主战场。随着黄蓝两大战略的实施,必将为全山东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必将推动我国海洋事业迈上一个新台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