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公众号
热线:0532-68068266 138216883@qq.com

勇斗极寒40载,我国如何迎来极地考察40周年?

青岛海洋发展网
2024-02-14 08:38

央广网北京2月14日消息(记者王泽华)本期的《甲辰龙年关键词》关注南极科考。就在几天前,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开站,填补了中国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考察空白。建设秦岭站是正在进行的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最突出的亮点之一,为我国极地考察40周年迎来“开门红”。

1984年11月20日,满载着期盼与牵挂,数百名勇士搭乘“向阳红10”号、“J121”号船光荣出征,踏上前往南极的征程,实施我国首次南极考察;次年2月,我国第一座南极考察站长城站落成。时至今日,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中国极地考察事业已走过40年。第40次南极考察进展如何?勇斗极寒40载,我国又将如何迎来极地考察的“不惑之年”?

2月7日上午,我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正式开站,被命名为秦岭站。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主任沈君介绍,秦岭站是新时代我国建成的第一个越冬考察站,是我国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第三个常年考察站,也是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考察站,意义重大。沈君介绍:“秦岭站是极地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不仅填补我国在该区域科学考察空白,也为各国研究地球系统中的能量与物质交换、海洋生物生态和全球气候变化提供重要支撑。”

秦岭站(央广网发 张体军 摄)

除了建设秦岭站,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还肩负着一系列任务。比如,围绕气候变化对南极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反馈开展调查,开展极地保障装备现场试验,支撑国际南极科学前沿领域的合作研究等。目前,各项任务进展如何?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雪龙”号综合队队长黄婧介绍:“春节是南极最忙碌的时候,因为这时候是南极的夏季,考察队各项任务都在后期收尾中。新站队已出色地完成新站建设重点任务,‘雪龙’号完成了南极半岛邻近海域生物生态和水体环境等综合调查,正在进行宇航员海大洋科考任务。‘雪龙2’号完成了阿蒙森海水文环境、海洋生物、海洋化学等大洋科考任务。依托考察站、内陆车队的各科研项目也正在有序展开。内陆队——昆仑站队和格罗夫山队两支队伍,安全抵达格罗夫山区域和昆仑站开展综合调查监测,深入研究南极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雪鹰601’固定翼飞机抵达我国自主建设的冰雪机场,开展航空作业,实施与挪威、澳大利亚等多国合作的恩德比第航空调查任务,并开展后勤保障方面的国际合作,目前已完成34架次飞行任务。”

秦岭站(央广网发 祝贺 摄)

南极大陆,一个几乎全部被冰川覆盖的地方,是地球上最寒冷、最孤寂、最洁净的大陆,素有科学天堂之称。这里资源十分丰富,是地球上唯一未被开发的资源宝地。1983年6月8日,中国正式成为南极条约的缔约国。然而,只有协商国才在国际南极事务中具备发言权和决策权。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原党委书记、首次南极越冬考察队队长颜其德介绍,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在南极建立科考站,并进行过实质性科学研究活动。“你是缔约国要尽义务,每年要交钱,但是没有权利,没有发言权,特别是在南极条约协商国开会的时候,缔约国都得请到外面去喝咖啡、喝茶。”

于是,1984年11月20日,“向阳红10”号启航。经历40天的海上漂泊,抵达南极洲乔治王岛。颜其德回忆,刚刚踏上南极土地的科考队员们还没从激动的情绪中走出来,又一头扎进了艰苦的建站工作中,勘探、选址,在刺骨的冰水中抢建码头。颜其德说:“我记得到了下午6点多钟的时候,突然海浪逐渐增大。当时记不得是谁了,大叫一声,‘队友们不好了,码头给冲出一个大窟窿了,赶快抢救码头材料吧。’大家一起扑上去,扑上去以后,真是手挽手,用自己人肉身躯铸成的‘长城’挡住海浪。”

长城站

仅用27天,长城站建设完成,中国人创造出各国在南极建站的最快速度,而这才是中国南极考察的开端。中国南极昆仑站首任站长李院生说,如果说最初我们的目标还仅仅是踏上南极大陆,那么,向内陆冰盖进军,就是接下来我国极地考察的光荣使命。“昆仑站建设我们有非常明确的科学目标:全球环境动力学平均状态的观测在昆仑站,它冰层的气候记录也有全球性的代表意义,然后DOME-A(冰穹A)这个地方实际上是甘布尔采夫冰下山脉的最高点,取了地质样品以后,可以解决很多南极大陆的核心地球科学问题,天文观测上,它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地方。”

然而,在南极冰盖海拔最高点建设考察站,可谓一波三折。

李院生介绍:“那是大概4100米的海拔,氧含量特别低,在极夜的时候,随便就是零下70℃,在上面人工去做这个事情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施工人员一共大概28个人,运输量大、车辆不足,一路上克服非常困难的路段,还要经过雪球特别密集的地段,一眼望去,全是一个挨一个的雪球,风吹雪过来的,它特别硬,撞上去,就像撞在一块石头上一样。我开那车最后都出现幻觉,因为一直连续工作没有休息,两旁都‘看到’非常大的冰山,是很不容易的。”

昆仑站

2009年1月,我国第三座南极考察站、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建成,让我国站在了冰芯科学、大气科学和天文科学等学科的前沿领域;到如今,秦岭站开站,其所在的罗斯海地区迥异的地理差异带来更丰富的科考价值,优化完善了我国的南极科研布局。李院生表示,回顾过往的40年,我国极地考察完成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蜕变。“早期的话我们完全没有经验,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就先踏上南极,把这一步做上去,开展常规的科学观测。5年以后建了中山站,为向南极内陆冰盖挺进作部署。然后就开始内陆考察、昆仑站建设。到了现在,在西南极罗斯海这个地区,把最新的科学观测装备全部放在里面,而且有非常好的后勤保障。我们要以出色的科研成果证明,我们在和平利用南极,获取更多的科学认知,为人类社会服务,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中国人的贡献。我觉得作为中国人,特别作为这里面的一分子,感觉非常自豪!”

五座南极考察站分布图

每一次启航,都伴着光荣与梦想。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探索自然奥秘、勇攀科学高峰,一代代极地工作者勇斗极寒、坚忍不拔、拼搏奉献、严谨求实、辛勤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那么,除了4月初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将满载考察成果凯旋之外,在我国极地考察40周年,今年将会有哪些活动值得期待呢?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龙威介绍:“极地考察40年我们后续主要的一些活动,一个是成就展,预计是在六月份开始,横跨七八月份的暑期到九月份。另外,我们还有一些像走进校园、走进西部的活动,举办其他展览,包括在地方上的巡展也都会有。我们还想跟其他单位联合,出版一部关于极地考察40周年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金币集团会发行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的纪念币。”

来源:央广网客户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