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高原右手海洋 杨志军:命中注定我是来写青岛的
“每年都有读书日,但每年的读书日都会有一种新鲜感,因为新书不断面世,好书常常再版,读书日其实就是我们认识图书新面孔的一个契机。”第29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茅奖作家杨志军如是说。在青岛生活近30年,杨志军与青岛这座城市结下了深厚的不解之缘,他走遍了青岛的大街小巷,也创作出大量与青岛有关、蕴含青岛元素的作品,青岛成为杨志军第二个文学根据地。世界屋脊与零度海拔遥相对望,草原雪山与大海的意象碰撞交织,奠定了杨志军“左手高原右手海洋”独特的文学版图。已然冠冕加身著作等身,仍旧兢兢业业笔耕不辍,杨志军期待在青岛写出更多贴近青岛、贴近海洋、贴近青岛城市精神的作品。
gt;>>海洋的吸引不可磨灭
命中注定我是来写青岛的
人生的前40年,杨志军生活在高海拔的青藏高原,自1995年因人才引进落户青岛,杨志军就与青岛这座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青岛生活、创作了近30年,杨志军在这里写出了蜚声文坛的《藏獒》,写出了折桂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的《雪山大地》,也创作了大量以青岛为故事场域的文学作品,包括第一部写青岛的中篇小说《永远的浪漫》和多部长篇小说:谍战题材小说《潮退无声》、悬疑小说《无岸的海》、当代现实题材《最后的农民工》、儿童文学《海底隧道》、以音乐串联起青岛大工业的《你是我的狂想曲》等。诚如杨志军接受记者专访时所说的:“命中注定我是来青岛写作的,也是来写青岛的。”
杨志军坦言,来青岛定居,是因为海洋的吸引,“这片海域从小在我的心目中就有一定的位置,我调到青岛之前曾来过几次青岛,海洋对我的吸引是不可磨灭的,那种记忆是不可磨灭的,那种吸引也是不可阻挡的。”来青岛后,杨志军渐渐熟悉了这座城市,熟悉了海岸线的方方面面,于是开始创作有关青岛的作品,“我最初写的是一个中篇小说《永远的浪漫》,后来又写了第一部有关青岛的长篇小说《潮退无声》。”在青岛工作和生活多年,杨志军走遍了青岛的大街小巷,深入了解了这座城市的过往与当下,对她也有了更多依赖和感情,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素材,写青岛成为了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杨志军看来,他关于青岛的作品,不仅是青岛这座城市给他的灵感,更多的是海洋给他的灵感,“对我来讲,海洋的每一朵浪花,看着都是那么亲切,那么感人。很多时候,我会来到海边,静静地坐一坐,有时候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有时候构思新作品,有时候寻找一些准确表达城市和海岸线的词汇……看着大海不断翻起浪花,脑海中会浮现很多思维、意念、词汇,瞬间有千变万化的意象。我觉得海洋能给我们很多很多,也给我一种精神再造的可能。也就是说,海洋不光是物质的,不光是水,它能作用于我的精神,使我的精神变得跟海洋一样,充满了奇幻的色彩,充满了辽阔的情感,也充满了浪花一样飞溅的激情。”
杨志军曾在多个场合公开表示,自己的创作有两个场域,一是故乡青藏高原,一是生活的城市青岛,因为熟悉,因为热爱,这迥异的两地成为他文学创作的富矿,他常常回望来处寻根溯源,也时时关注海洋和青岛的城市发展,以一颗悲悯之心,以敏锐的洞察、深邃的思考、诗意优美的笔触躬耕文坛,“左手高原右手海洋”笔耕不辍,于是,一部部鸿篇巨制不断问世,不断拓展着他文学版图的边界。
gt;>>用作品贴近青岛
为青岛和海洋搭一座精神的桥梁
这些写青岛的作品中,杨志军最喜欢的是2022年出版的《你是我的狂想曲》,这是一部典型的海洋文学作品,寄托了他对大海的一些理想。书中,他写了一群音乐人在青岛的生活和故事,背景是海洋;写到青岛一些典型的工业,如纺织业、钢铁、造船业、四方机厂等,将青岛的典型工业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我觉得青岛这座城市极富浪漫气息,同时又有坚实的历史脚步,有坚实的生活依托。所以我自己特别喜欢这本书,”杨志军表示,“这本书里有很多关于海洋景致的描写,有我自己对海上生活的体验和想法,也有对水上运动、扬帆远航这种冒险者、勇敢者的事业的向往和赞美,有对航海英雄的致敬。”
《你是我的狂想曲》写青岛青年人的故事,讲述了青岛的海洋史,也是描摹青岛城市发展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一本书,“可以说充满了海洋的浪漫,海洋的理想,充满了青岛这座城市所富有的青春气息,”杨志军表示,“青岛的建筑、工业、工作和生活的人们,都和海洋有一定的关系,我试图找到这种关系,把自然和人文、自然和城市、海洋和青岛的关系写清楚。当然这里有我自己的艺术追求,比如我对音乐、文学的理解。”
在杨志军眼中,青岛与其他城市的最大不同在于海洋的影响,“在青岛,你可以更真切地感觉到海洋对都市的塑造,海洋对城市的包围,海洋包围下漫长的海岸线形成了青岛这座城市的特色。”创作过程中,杨志军对青岛、对海洋有了进一步的挖掘和新的认识,“以往关于青岛作品的写作,我觉得我对海洋、对青岛、对这座城市的认知只是刚刚开始,希望今后用作品更加贴近青岛这座城市,贴近青岛的精神气质,更加贴近海洋所赋予我们的那种博大和浪漫,更加贴近海洋对城市的塑造,也是对我自己的塑造。”
杨志军希望今后继续写青岛、写海洋,为读者搭建精神的桥梁,“青岛是海洋塑造的城市,我们要认识青岛,必须认识海洋。我们认识了海洋,也才能认识青岛。所以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在青岛和海洋之间搭起一座精神的桥梁,希望读者通过我的作品能看到青岛的艺术气质、历史积淀,也看到青岛这座城市在当代生活中对人的塑造。”
gt;>>阅读是永远的马拉松
精神得到滋养,一生被文字鼓舞和塑造
4月23日,第29个世界读书日即将来临,杨志军受邀将赴云南出席第三届全民阅读大会,17日接受半岛全媒体记者专访时表示,“每年都有读书日,但每年的读书日都会有一种新鲜感,因为新书不断面世,好书常常再版,读书日其实就是我们认识图书新面孔的一个契机。”杨志军认为,“阅读不光是为了占用我们的时间,更是为了使我们的精神得到充实,每一次读书日都是我们的精神得到充实和滋养的一个机会,在这个机会里,我们会认识很多新的图书,会通过图书认识很多新的生活,看到很多新的远方,也能读到很多崭新的心灵,体味崭新的人物给我们带来新的回响和精神的共鸣。”
在杨志军看来,写作是作家的马拉松赛跑,永无止境;对读者而言,阅读也是永远的马拉松,对人的生活和成长助益良多。“青年的阅读其实是赛跑的开始,是他精神生活的开始,所以在这个时候,一定要选好自己阅读的方向,然后沿着这个方向阅读一辈子。只要你方向不变,你的精神就会得到图书的滋养,你的生活就会得到文字的充实,你不会再去重复自己的生活。你会发现,你的一生都会被文字所鼓舞,被文字所塑造。”杨志军表示,“通过阅读,你会丰富自己的生活,也会献给世界一种丰富,愿这种丰富永远伴随你,愿图书给你的滋养永远是你的精神需要。”
十月初的一天,骆横出现在青岛大学。他戴着穆教授送给他的白色棒球帽,背着大提琴,提着黑色帆布包,在校园里转了一圈,然后来到一座林木葳蕤的院内山丘上,从这里可以眺望海的辽阔。海在半公里以外,像遥远的云端挂起了一帘蓝色的帷幕,点点的白色是浪的痕迹,也是海鸥的标识。轮船像翻山一样从海平线那边鸣笛而来,渐渐升高了。那边是漫漠的黄海,是跟黄海没有分界线的太平洋。如果是逆风,使劲呼吸就能闻到太平洋的气息,那是已经被季风稀释了的原始的水香,是在清旷和深邃中发酵过的孤岛裸岩的味道。人迹罕至的深海、数不清的鱼类和鲸类以及别的海洋生物、引力掀起的惊潮、风在水面上的狂虐,都是骆横脑海里的和声,是几百条几千条旋律线交织在一起的万有音乐。他能听得到,也能看得见,就像他用耳朵读着五线谱,用眼睛听着交响乐。风大了,暴怒地摇撼着阻止它流畅的所有物体,如同用力拉响的弓弦。海浪变成了林涛,就在身边,在头顶,绿潮滚滚而去。他发现林涛是淹不死人的,自己就像珊瑚礁上的一条鱼,悠闲地吐着泡泡。他在一块赭色的崂山石上坐下,从黑色帆布包里拿出一块面包和一瓶矿泉水,三下五除二吃干净,便开始演奏大提琴。背景是海,桥梁是风,裹挟着他的音乐散向了校园的四面八方。一个小时过去了,埃尔加的《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就像细雨静静地洒落着,不急不躁,悠远而婉转。
——摘录自杨志军《你是我的狂想曲》
□半岛全媒体记者 孟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