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两年入选全国百强区 崂山区强从何来?
日前,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2024年中国城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以及2024赛迪百强区,青岛市崂山区排名全国第78名,相较去年的82名来说,向前提升4个身位。
连续两年入选全国百强区,2023年连续入选中国工业百强区的同时,先后获评全省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全省唯一“中国楼宇经济营商环境示范城区”……崂山区区域发展动能澎湃。
如今,向“高”攀登、逐“新”而行的崂山区,已然成为全市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阵地。根据崂山区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崂山区虚拟现实产业规模达到180亿元、增长50%,虚拟现实产业集群入选省级未来产业集群;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280亿元、增长40%,人工智能产业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
数字经济的占比提升、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一系列数字都在向人们诠释,“创新”是贯穿崂山区30年来发展的基因和底色。
“工业上楼”的发展密码
盛夏时节,万物蓬勃。行走在崂山区科苑经七路上,向青岛虚拟现实产业园方向看去,一个外形酷似飞碟的建筑格外亮眼,这正是由中建八局四公司承建的青岛虚拟现实创享中心。工程车往来穿梭,建设者正全力冲刺竣工交付……项目施工现场,一派火热景象。据悉,该项目建成后,将被打造为集VR体验、展示发布、论坛展会、科普实训、公共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
所谓工业上楼,是指让企业在高层楼房中进行工业生产的产业新空间模式。崂山区深度对标苏州、深圳等先进城市经验做法,立足崂山实际,打破“横向”扩张的空间路径依赖,着眼于“纵向”布局,研究制定了崂山区推动“工业上楼”政策,积蓄新动能。
去年,《崂山区推动“工业上楼”工作的指导标准及政策措施(试行)》(以下简称《政策》)发布。《政策》明确,对因“工业上楼”需要异地搬迁的工业项目,经产业主管部门同意入驻崂山区“工业上楼”园区的,按照新招引企业政策给予补贴;对“工业上楼”项目亩均税收达到履约监管协议约定,主营税收达到2500万元、5000万元和8000万元及以上的,按区级实得财力部分连续3年给予园区开发运营单位40%、60%、80%奖励。
政策红利正不断转化为发展动力。借力崂山区推动“工业上楼”政策,青岛罗博科技有限公司拟在崂山智慧产业园附近选择一处4000多平方米的工业楼宇,建设集研发、工程、自动化生产于一体的新产业基地。“这将一举改变我们公司长期在外地代工的生产模式。”公司相关负责人李姝说。
“崂山区将全力推动‘工业上楼’,大力推广‘标准地’,明确投资强度、亩均产值、亩均税收等指标。”杨克敏介绍,目前崂山区已实施8个“工业上楼”项目,预计新增工业载体约50万平方米。
“软件”成了硬实力
谈到崂山,不得不让人想到科技和创新这两个关键词。
作为青岛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链的“一极”,崂山区全力做大做强以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及工业互联网等新兴软件信息领域7条重点产业链和4个专业园区,聚力打造青岛乃至山东领先的、以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为特色的数字经济先行区、“四新”经济集聚区。
目前,崂山区拥有软件企业超过400家,聚集了海信网络、海尔科技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全区涉软企业超过350家,占青岛软件领军企业的一半以上,产业规模达到了130亿元,成为青岛重要的产业高地。
在崂山,聚集着13家国内顶尖的虚拟现实高端研发机构、100余家虚拟现实相关企业,2023年产业规模同比增长50%;人工智能领域,也有标贝科技、优必选的东北亚总部一系列领军项目;家电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高端智能化家用电器创新中心,也落户于崂山,旨在助力青岛智能家电产业在智能芯片、传感器等领域有所突破……这些都是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链的天然应用场景。
在3月8日召开的崂山区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发布了《崂山区加快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三年行动方案》,提出未来三年要着重在9个领域聚力突破,而信息服务业就是其中之一。
会上,还确定了3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龙头企业:青岛海信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东华云都技术有限公司、青岛海尔科技有限公司。
2024年,崂山区虚拟现实产业规模力争突破220亿元、人工智能产业规模突破350亿元、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120亿元、智能制造及工业互联网产业规模突破310亿元。增长目标背后,这些增量的背后,也都是软件产业发展的潜力空间。
走在前列的“人工智能+”
走进青岛市崂山区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园,中科曙光全球研发总部基地、东华软件副中心产业园、青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中心等10个人工智能重点项目,有的已竣工,有的还在建设。这个占地近3000亩的专业园区,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
崂山区把人工智能产业园作为打造科创新高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一招,全力推进总投资400亿元的32个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更多上下游项目沿链聚合、卡位入链,推进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发展。
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园运营一年来,累计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国家级公共技术平台5个,青岛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高端智能家电制造业创新中心2个项目已建成投用,2023年实现人工智能产业营收300亿元,同比增长40%。
近年来,企业对算力的需求增长很快,以青岛企业算力需求为例,一年多的时间增长了60倍。青岛崂山科技创新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戴衍华说,“100P算力意味着计算速度达每秒10亿亿次,相当于5万台高性能PC的算力。”中科曙光与崂山区联合打造的“海之心”人工智能计算中心落地后,将进一步增加产业园的算力规模。依托“双算力”中心,未来青岛市人工智能产业园的算力规模将达到600P。
目前,青岛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已与海尔、海信、以萨、中车四方等50多家企业合作,为智慧海洋、平安城市、智慧交通、工业质检、智能制造、智慧电力等领域提供强有力的算力支撑,实现70个以上算法模型创新,孵化了100多个场景化解决方案。以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成为引发新质生产力的颠覆性力量。
“青岛人工智能产业园是长江以北首个‘双算力’园区,拥有青岛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和青岛‘海之心’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两大人工智能计算机集群,聚集人工智能企业200余家。”青岛高科技工业园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宋宁宁说。该园区已入选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
崂山,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全球的目光,以前所未有的开放胸襟与前瞻视角,引领一场新质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在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向着全球智能创新的高地不断前进。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黄元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