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公众号
热线:0532-68068266 138216883@qq.com

读懂山东科创“含青量”

青岛海洋发展网
2024-08-19 17:20

青岛又一次站在了山东科创的最前沿。

近日,山东省科技大会在济南召开,对2023年度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奖的282个项目(人选)进行表彰。在这场全省最高规格的城市科技实力竞赛中,青岛继续保持了自己的龙头地位,共获100项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占全省获奖总数的35.5%。

不仅以数量取胜,青岛更在“质”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纵观本届山东科技奖获奖名单,数个“首次”印证了青岛科创的蓬勃发展和科研生态的不断优化。获奖名单中,青岛在3项省科学技术奖特等奖中占据2席,一等奖及以上等次项目达到31项,占全部获奖项目的31%。

尤其是在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强调“控制奖励数量、提高奖励质量”的背景下,本届奖项含金量的提升,是青岛科创硬实力的直接体现。

“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壮大科技型企业规模、加大资金投入、提升企业研发能力、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努力在培强创新主力军上聚力突破。”正如山东省科技大会所强调,随着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导地位愈发显著,未来,城市科创实力将更加依靠企业,由它们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转化科技成果。

从获奖主体看,企业成为了青岛科创当之无愧的“主力军”。以中国科技领域“含金量”最高的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为例,青岛15个获奖项目中有9个是由企业牵头完成或深度参与。在本届山东科技奖中,海尔智家、青岛啤酒、青岛地铁、海信视像、高测股份等企业主持、参与完成了38个项目,较去年同比增长12%。在攻克生产一线的“难点”问题时,这些企业已在各自行业深耕多年,拥有其他主体难以比拟的产业经验和创新资源,并通过与高校、研究院等外部科研力量的协同共创,带动产业创新。

例如,针对大规模个性化定制面临的生态体系构建难、制造服务资源连接与整合难、平台架构开放性差等问题,卡奥斯从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的技术解决方案中获得“营养”,以实现工业互联网的规模化应用。在隧道领域攻坚克难,青岛地铁从一号线、四号线建设与运营经验,提取出灾害智能防控及高效治理的关键技术,有望在更广领域、更大范围探索实践……

卡奥斯工业智能研究院(青岛)有限公司的“面向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23年度山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

在此方面,城市是否积蓄了充足的企业力量?这要求青岛的眼光并不仅仅局限于山东省内,而要把自身放在全国同类城市中进行对比。日前出台的《青岛市深入 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科技强市行动计划(2024—2028 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到,到2028年,青岛力争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百强科技集群、科技部国家创新型城市等榜单上位次前移。目前,青岛在国家创新型城市榜单中位列13位,紧随在合肥、长沙、天津三城之后。

将科技型企业的数量作为衡量指标,青岛与其他三城可谓并驾齐驱。公开数据显示,青岛市现有创新型中小企业3126家,累计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90家。相较于合肥截至2023年底累计培育的2438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8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长沙截至2023年底的18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天津截至2024年6月的4612家创新型中小企业、25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青岛略领先于合肥、长沙,距离天津仍有一定差距。

从城市角度看,研发投入强度是另一项重要指标,这直观地反映出城市对科创领域的重视程度。基于各地 2023年的统计公报与科技部门发布数据,合肥、天津、长沙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已相继来到3.91%、3.49%、3.18%,对于青岛而言,其在2022年提出“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到2026年,争取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2%以上,具有提升空间。

对标先进城市,青岛已有了追赶目标。根据《行动计划》,到2028年,青岛科创“图谱”日益清晰:科技型企业数量超过2.2万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总量超过800亿元。毫无疑问,山东科创“含青量”的不断提升,展示出青岛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正逐步走向科技创新的前沿。

青岛财经日报/首页新闻记者 高奕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