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创新“版图”上新——解读《国家海洋创新指数报告2023—2024》
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的根基在于科技创新,激活“创新型”海洋优势的核心动力、提升其发展活力需要厘清海洋领域的创新环境与资源,提高其知识创造能力和创新绩效水平。日前发布的《国家海洋创新指数报告2023—2024》(以下简称《报告》)围绕进一步优化海洋科技创新生态、评估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和国家海洋创新格局,以“国家海洋创新指数”为着力点,全面开展国家与区域海洋创新评估,为及时掌握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趋势提供科学依据。
定量测算海洋创新指数
《报告》以翔实的海洋创新数据为基础,构建了国家海洋创新指数,定量评估了国家、区域和城市的海洋创新能力。该指数主要是由海洋创新资源、海洋知识创造、海洋创新绩效、海洋创新环境四个分指数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旨在通过指标评价和数据分析来客观评估我国国家海洋创新能力和区域海洋创新能力,切实反映我国海洋创新的质量和效率。
国家海洋创新指数不仅为海洋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也为海洋管理和决策部门提供了重要的决策支持,同时为公众了解我国海洋创新发展情况打开了一扇窗口。
《报告》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和崂山实验室共同完成。自2006年起,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就开始了海洋创新指标的测算工作,并在2013年正式启动国家海洋创新指数的研究,至今已经发布了14本中英文版报告。
《国家海洋创新指数报告2023—2024》是该系列报告的第15本,定量测算了2004年—2022年间的海洋创新指数。结果显示,我国海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海洋创新环境得到改善,创新成果丰硕。
我国海洋创新环境持续优化
《报告》显示,我国沿海地区在海洋生产总值和研发经费方面均有明显提升,为创新活动提供了坚实保障。特别是政府在海洋科技领域的政策倾斜和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了海洋创新生态环境。近年来,我国政府持续出台一系列支持海洋科技创新的政策文件,为海洋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在创新资源方面,我国海洋研究与发展经费和人力投入强度均有显著提高。2023年— 2024年,海洋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持续上升,达到历史新高,反映出国家对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视,也显示出社会各界对海洋科技创新的高度关注和支持。科技活动人员占比和博士毕业人员占比的增加,进一步强化了我国在海洋科技领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实力。尤其是海洋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不断壮大,科研人员的学历和专业素质显著提高,为海洋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2023年—2024年,我国海洋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分别增长了15%和10%,科技论文的发表数量也持续增加。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在海洋知识创造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特别是在海洋生物技术、海洋工程技术和海洋环境保护技术等领域,受益于我国创新环境持续优化,我国相关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显著提升。
我国海洋经济总量创历史新高
《报告》显示,2023年—2024年,我国海洋经济总量达到历史新高,海洋科技创新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显著提高。特别是在海洋新兴产业和海洋高技术产业领域,科技创新带动了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此同时,我国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报告》根据我国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区域海洋创新指数得分将其划分为4个梯次。第一梯次为广东、山东、上海、海南和江苏;第二梯次为福建和浙江;第三梯次为广西、辽宁;第四梯次为天津和河北。从3个海洋经济圈区域海洋创新能力来看,我国海洋经济圈仍然呈现东部、南部较强而北部较弱的特点,东部海洋经济圈的区域海洋创新指数得分最高。
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是新质生产力在海洋经济领域的表现形式。《报告》的发布不仅展示了我国在海洋创新方面的强劲实力,也为未来的海洋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未来,随着我国对海洋创新投入和支持力度的不断增加,我国海洋新质生产力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不断推动海洋领域由资源要素驱动转向科技创新驱动,海洋科技创新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作者:刘大海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