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公众号
热线:0532-68068266 138216883@qq.com
韩立民:海洋——未来的“蓝色粮仓”
青岛海洋发展网
2014-12-08 12:41

一亩“蓝色耕地”孕育十亩“谷粮”。有关资料统计,从投入的角度看,粮食的投入高于渔业15倍左右,而海水养殖的亩效益则是粮田的10倍。青岛拥有12200平方公里的近海海域、69个海岛以及711公里的海岸线(占山东省的25%强);青岛还拥有一支1700多人的高级海洋专业人才队伍(占全国的30%),其中涉海两院院士占全国的70%左右。

如何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独特的区位优势和雄厚的海洋科技实力,打造一个富足、安全、可持续发展的“蓝色粮仓”?青岛打造“蓝色粮仓”拥有哪些优势、存在哪些不足?记者采访了中国海洋经济学会秘书长、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专家组成员韩立民。

韩立民告诉记者,由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市海洋与渔业局、青岛市社会科学院、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等近20名专家编写的《青岛市“蓝色粮仓”构建问题研究》已经形成初稿,专家团队通过实证考察青岛市“蓝色粮仓”的发展现状,系统分析了青岛构建“蓝色粮仓”、建设“海洋牧场”的可行性和构建机制,提出青岛在传统海水养殖业的基础上,应着力发展养殖业高新技术,培植新兴的养殖产业,初步形成养殖结构和养殖生产布局比较合理,经济技术水平较高的现代海水养殖产业。预计2015年,海水养殖总面积达到5.3万公顷,海水养殖总产量100万吨,其中,鱼类5.5万吨、虾蟹类4万吨、贝类84.5万吨、藻类4.5万吨、其他(海参等)1.5万,海水养殖总产值100亿元。

“蓝色土地”亟待深耕

相关资料是这样定义“蓝色粮仓”的:依托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通过人工增养殖、捕捞作业以及后续的渔业企业加工等生产行为,安全地提供可食用海洋动植物蛋白的蓝色海洋及其近岸滩涂区域。在这方面,青岛已经做出了表率,碧海银滩成为“蓝色牧场”,先后发起了中国“鱼、虾、贝、藻、药”五次蓝色产业浪潮。

韩立民表示,青岛市“蓝色粮仓”建设的自然基础条件比较优越,突出表现在产“粮”(即水产品)的“土地”(即海域和沿海滩涂)面积广阔以及“粮食”种类比较丰富两个方面。青岛市共有海岛69个,全部为基岩岛,总面积21.2平方公里。海湾共有49处,最大的海湾——胶州湾自然资源丰富,浅海海底有水下浅滩、现代水下三角洲及海冲蚀平原等海底地貌,是青岛市重要的海产品和水产养殖基地。此外,44处海滩中,除崂山区、市南区、黄岛区和胶南市的部分海滩主要用作海水浴场外,其它海滩,尤其是泥质海滩多可作为水产养殖区。

韩立民介绍,蓝色粮仓包含的内容丰富多样,其有效仓储不仅包括养殖海产品和捕捞海产品,而且包括依托前两者进行简单或精深加工生产的加工类海产品。此外,蓝色粮仓的关联产业除了海水养殖、海洋捕捞和海产品加工等产业之外,还涵盖在整个产业链条中与三者具有紧密经济关联的上下游细分行业,诸如海水种苗、海洋渔业物资和海产品冷链物流业等,需要港口物流等集疏运条件的支撑。目前,青岛市港口集群基本形成,拥有生产性泊位94个,港口货物吞吐量居世界第七位,集装箱吞吐量居世界第十位。便捷的港口航运条件,为渔业物资供给和水产品进出口贸易奠定了基础。

马力开足驶入“深海”

广阔的海域和滩涂面积,以及数量众多的岛屿,为海洋捕捞、海水养殖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为蓝色粮仓建设提供了“土地”保障。而作为五次海水养殖浪潮的发源地,青岛市渔业发展历史悠久,在“粮食”种类的选育和保护等方面也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

韩立民介绍,青岛的海洋动物养殖种类有鱼类、甲壳类、贝类和棘皮类等,这些都是提供动物蛋白质的重要来源。鱼类有牙鲆、大菱鲆、花鲈、美国红鱼、许氏平鲉、半滑舌鳎、石鲷等;甲壳类有日本对虾、中国对虾、凡纳滨对虾、三疣梭子蟹等;贝类有菲律宾蛤仔、牡蛎、扇贝、贻贝、缢蛏、皱纹盘鲍等;棘皮类主要是指刺参。

“海洋植物养殖种类较少,主要为海带和紫菜等藻类。”韩立民说。藻类养殖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鼎盛期后逐渐萎缩,现在基本上无大规模养殖。从2010年起,在明月、聚大洋等世界知名海藻加工企业的原料需求拉动下,胶南市开始在邻近海域进行鼠尾藻等经济藻类的养殖试验,很大程度上丰富了青岛水生植物的养殖种类。

此外,近几年,青岛市海洋捕捞从以近海捕捞为主逐渐向远洋捕捞业发展。2009年开始,青岛实施“拆小建大”工程,即通过逐步拆除小马力船,建造更换大马力船,跳出近海捕捞作业的空间限制。2011年,胶南市建造了40艘大马力渔船,实现了捕捞渔业的作业范围由近海向远海的转变,黄岛也开始建造4艘1000马力以上的远洋渔船,远洋作业船队得到壮大。这些都为青岛建设“蓝色粮仓”,提高海域“粮食”产量提供了良好基础。

“蓝色粮仓”面临挑战

通过实证考察青岛市“蓝色粮仓”的发展状况,韩立民表示,青岛目前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现实挑战。首先,随着城市建设和人口向海边的转移以及港口的扩建和各类工业项目沿海布局,浅海养殖和滩涂养殖空间不断被压缩,近岸海域可供利用的海产养殖空间明显减少。工业的发展、港口的建设和涉海工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也会对海水水质产生较大影响,导致海水污染,加大水产品养殖的成本和风险。

同时,青岛的海洋科技优势未能充分发挥,由于产学研结合不密切,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不完善、沿海乡镇渔业服务站力量薄弱等原因,使得青岛市的很多最新科研成果只处于实验阶段,难以得到大范围的推广使用。近几年,由于企业载体少以及政策、资金等因素的制约,青岛市涉海领域的部分科研成果出现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

他表示,青岛还缺乏示范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企业自身缺乏精品意识,做大做强的意愿不强,“小富即安”意识较浓,致使青岛市海产品养殖企业、海产品加工企业、海水种苗企业以及远洋渔业等方面缺乏在全省和全国具有较大知名度的龙头企业。由于企业和渔业专业合作社对技术创新重视不够,不重视专利申请,加上宣传力度、广告效应、政府扶持等不到位,使得青岛市的水产品知名品牌较少。

“客观地讲,从大的范围来看,山东省海洋资源量不占优势,在经济总量规模、民营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等方面也有待提升。在国家实施新一轮海洋经济开发战略的背景下,如何针对山东省资源、区位、产业基础等方面的特点,合理定位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角色,找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通过政策引导、体制创新,推动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必须面对和突破的重大课题。”韩立民说。

科学深耕储备“蓝色粮仓”

人工鱼礁、远洋捕捞、标准化养殖……呼应青岛市正在构建的健康安全的现代水产养殖业、科学合理的渔业增殖业、名优质良的水产种苗业、高附加值的水产加工业、装备先进的海洋捕捞业五大现代渔业产业体系,青岛市正着手构建“蓝色粮仓”相关规划,争取到2020年,将青岛市建设成为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海洋食品生产基地、科技创新基地和高端产业基地。

韩立民表示,海洋牧场是未来海洋渔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蓝色粮仓建设的“主力军”。青岛市在建海洋牧场3个,“十二五”末计划建成8个,依托于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等科研单位,青岛正在逐步探索符合青岛特色的海洋牧场类型和建设方式。作为青岛市三大公益性海洋牧场建设项目之一的崂山湾海洋牧场预计2015年建成,礁区面积近300公顷,辐射海域面积达1万公顷。

此外,青岛市将依托驻青科研力量,以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水产种苗产业化基地、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和高档次水产苗种场为龙头,重点培育国家级、省级良种场等龙头育苗企业,带动中档次苗种场发展,逐步淘汰低档次苗种场。“十二五”期间,建设完成崂山皱纹盘鲍等5处国家级原良种场和即墨中国对虾等10处省级原良种场,全市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到2020年再建设完成即墨中国对虾等5处国家级原良种场和胶南鲆鲽类等10处省级原良种场。争取青岛市国家级良种场达到10处,省级原良种场达到20处,水产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

韩立民建议,综合考虑青岛市“蓝色粮仓”所具备的自然资源条件、科教实力和海洋政策措施等因素,可以在未来一段时间,开展优质海水养殖良种培育及大规模繁育技术、工厂化养殖及封闭式循环水技术的研究开发、海洋生物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与高端产品开发等八大科技专项,突破“蓝色粮仓”相关联的核心技术,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蓝色粮仓”科技创新基地,为青岛市乃至全国的“蓝色粮仓”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对话】

记者:相比于“陆地粮仓”来说,“蓝色粮仓”具有什么特点?

韩立民:首先,“蓝色粮仓”生产活动的“立体作业”特点明显,海洋生物资源不仅具有较强的流动性,而且各类生物栖息的水层空间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像人为养殖、捕捞和加工等均具有立体化的海域空间利用特点。其次,“蓝色粮仓”的“有效库存”具有不稳定性,仔细审视“蓝色粮仓”对应的细分产业组成——海水养殖业、海洋捕捞业和海产品加工业,不难发现,各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产业经营特征。总体而言,“蓝色粮仓”的“有效库存”由于资源、环境和技术的影响呈现不确定性特征,这客观上使“蓝色粮仓”对于缓解人类粮食安全的压力“打了折扣”。

同时,“蓝色粮仓”建设具有一定程度的生态脆弱性,实践中,人们陆地生活和生产造成的各种废水、废料、废气的大量排放,不可避免地对蓝色海洋及其近岸滩涂地区产生或轻或重的环境污染,这势必对海水养殖业、海洋捕捞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对“蓝色粮仓”高效海洋生物蛋白的持续稳定供给产生负面冲击。此外,“蓝色粮仓”建设面临较大程度的经济风险,海水养殖业、海洋捕捞业以及海产品加工业整体具有高投入和高风险并存的经营特征,使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下的“蓝色粮仓”建设的经济效益具有较大程度的不确定性。

记者:美国、挪威、日本、韩国、印度等国家海洋渔业发达,我国辽宁、广东、福建等渔业发达省份在海水养殖、远洋捕捞、海产品加工等方面也发展较快。有哪些国内外经验可以为青岛市建设“蓝色粮仓”提供借鉴?

韩立民:从国内外经验来看,保证水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关键是切实维护好渔业生态环境,把海洋渔业发展放在应有的位置,使渔业生产有足够的岸线和水域。近年来,美国和日本等国纷纷推进海洋环境修复计划,先后运用生态环境修复技术,修复被石油污染的海域,或通过底栖生物吞食有机碎屑修复增养殖场环境,对于石养殖污染治理具有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从日韩两国的经验看,海洋牧场同时具有环境友好和资源增殖的良好效益。以广东、辽宁、山东为代表的三个渔业大省纷纷将海洋牧场建设纳入到本省渔业规划。青岛市在建人工鱼礁区5处,规划建设海洋牧场3个,但青岛市的海洋牧场还停留在投石造礁,底播增殖的初期阶段,在“蓝色粮仓”的构建中的贡献较小。因此,应参照韩国的发展模式,根据海域水文,气象,地质以及人文条件,建设各具特色的海洋牧场。同时,人工鱼礁建设要和大型海藻栽培结合起来。

此外,青岛市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具备雄厚的科研技术力量支撑,可借鉴国外经验,在保持现有滩涂、池塘等传统养殖模式的基础上,实施海陆并进战略,即在陆上提高工厂化养殖比例,大力推广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方式;在海上加大大型抗风浪网箱规模。要发挥科技优势,培育适合大型抗风浪网箱养殖的高经济价值养殖种类,从而提高产出效益,缩短投资回收期。

记者:在如何打造一个供应充足、可持续发展的“蓝色粮仓”方面,您提到要发展新型养殖技术和养殖方式,实现由滩涂浅海养殖向深海养殖拓展。能否在这方面,具体谈一下相关措施和规划?

韩立民:目前,青岛海水养殖开发主要集中在10米等深线以内的滩涂、浅海,随着近年来HDPE等新材料的运用,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消波堤等新技术的成熟,海水养殖将逐步推向30米等深线,青岛市的海域拓展空间潜力很大。建议筛选一些适合深水网箱的养殖品种,建立深水网箱养殖产业示范区,推广新技术、新材料,如大型抗风浪深水网箱、消波堤等新技术以及HDPE等新材料,使海水养殖由目前的主要集中于10米等深线以内的滩涂、浅海向20米、30米等深线的深水区域推进。

学习借鉴国外和我国沿海发达省份在育种、育苗、新品种开发、养殖技术、网箱制作技术、饲料加工工艺等方面的经验,推动青岛市深水网箱养殖从离岸管理转向陆基管理或海洋平台管理及自动控制系统管理。此外,合理利用国际国内海域资源,由“域内建仓”向“域外建仓”拓展。青岛市海域空间日趋饱和,海域资源日益稀缺,成为构建“蓝色粮仓”的主要制约因素。鉴于此,应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海域资源,为青岛市“蓝色粮仓”的建设寻找更广阔的空间。

【人物名片】

韩立民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经济研究院院长、所长、中国海洋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海洋经济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青岛市外经贸顾问组组长,受邀担任山东省、青岛市蓝色经济区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农业经济、海洋经济和对外经济贸易。著有《战后韩国经济与中韩经贸关系》(1995)、《管理经济学》(1998)、《青岛外经贸跨世纪发展战略》(2001)、《海域使用管理的理论与实践》(2006)、《渔业经济前沿问题探索》(2007)、《海洋产业结构与布局的理论与时政研究》(2007)等。2000年以来共发表学术论文46篇,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软科学重大项目、教育部基地重点项目、山东省科技攻关和省社科等多个研究课题,多次获省部级奖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