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公众号
热线:0532-68068266 138216883@qq.com
海上牧场渔耕图
青岛海洋发展网
2015-03-29 12:55

海上牧场渔耕图    3月25日拍摄的三都澳海域。  春分刚过,位于东海之滨的福建福安市白马港一派繁忙景象。云彩低垂,青山笼翠,海湾内船只穿梭往来,一群群海鸥展翅飞翔,海面上养殖网箱和浮标星星点点,头戴斗笠的渔民摇橹划船穿梭其中,织就一幅精美的渔耕图。

海上牧场渔耕图 3月25日拍摄的三都澳海域。 

 

春分刚过,位于东海之滨的福建福安市白马港一派繁忙景象。云彩低垂,青山笼翠,海湾内船只穿梭往来,一群群海鸥展翅飞翔,海面上养殖网箱和浮标星星点点,头戴斗笠的渔民摇橹划船穿梭其中,织就一幅精美的渔耕图。

25日上午,迎着有些凛冽海风,记者随下白石镇下岐村渔民陈玉坤驾船从白马港出发,前往位于三都澳海域。船行走不远,滩涂上整齐排列的白色浮标已映入眼帘,数位摇着橹的渔民正忙着劳作。

“网箱里养殖的多是龙须菜,是鲍鱼的主食之一,也是海边渔民们的重要菜品。”下岐村党支部副书记陈玉金说,“龙须菜是渔民的‘黄金菜’,长到20多天就可收割,一亩滩涂产量有一万多斤,价格能买到三元多钱一斤。”

这时,驾驶员陈玉坤打开了话匣子。他说,在这片海域搞养殖的都是上岸后的连家船民,以往船民们终生漂泊于水上,以船为家,以讨小海谋生。“船上的日子穷得叮当响,全家八口人同住一条不到10平方米的小船上,小时候没怎么盖过被子。”

下白石镇镇长陈世光说,党和政府一直牵挂连家船民。从1997年开始,福建省将连家船民上岸列为全省“造福工程”的重中之重,安排专项资金,对船民采取“分期分批、全面搬迁”的办法。“仅下岐村一村,就先后投入资金700多万元,新建了2个渔民新村和6个渔民安置点,511户2310名渔民告别了海上漂泊岁月。”

船一路劈波斩浪到了三都澳海域,数艘来自江苏、浙江等地载有上万吨货物的商船抛锚停泊在航道两侧,航道中不时有渔民驾着小快艇疾驰而过。

海上牧场渔耕图    3月25日,在福安市下岐村渔民郑寿贵的渔排上,渔民向记者展示养殖的一条重约八九

在福安市下岐村渔民郑寿贵的渔排上,渔民向记者展示养殖的一条重约八九的鮸鱼

经过约两个小时的船程,记者来到了下岐村渔民郑寿贵的渔场。一根根长达数米的木板搭叠成错落有致的渔排,网箱里成群的鱼儿不时窜出海面。“看,这个头够大!”记者看到,郑寿贵拿起网具轻轻一捞,就捞出三四尾重约八九斤的鮸鱼。

郑寿贵还养殖了300多网箱的黄瓜鱼。“黄瓜鱼年产量有30多万斤。”老郑黝黑的脸上泛出笑容,按照目前市场上每斤17元的价格,单是黄瓜鱼一项的年收入就能超过500万元。作为1997年下岐村最早一批上岸的连家船民,老郑经过多年的水产养殖,如今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房子也从最初的一层安置房到现在的两栋三层楼房。

陆地春耕时,海上渔耕忙。郑寿贵告诉记者,黄瓜鱼养殖每年有9个月的忙季,现在正是这一年忙碌的开始。“黄瓜鱼娇气,我每天凌晨两三点就要来喂食。喂饵的数量有讲究,喂多了就沉到水里浪费了。一旦鱼背上出现白点,就是鱼生病了,要抓紧治疗。”

记者站在郑寿贵的渔场四处眺望,两边对开的渔排密密麻麻一字排开,勤劳的渔民们健步穿梭在渔排上,或播撒饵料,或清理网箱,这里已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海上牧场”。

“船民上岸后,大家都没有丢掉老本行,但做强做大海产养殖业才是发展之路。”下岐村党支部书记郑月娥说,目前全村有约一半的村民从事黄瓜鱼、鲍鱼等水产养殖、水产贸易,昔日渔村变成了热闹的商埠集镇,渔民的腰包渐鼓,去年全村年产值1.4亿多元,人均收入1.6万多元。

转眼到了下午,海面上一时风浪骤紧。遥望前方,海天一处。渔民说,前方不远处就进入东海了。透过烟云莽莽处,可以依稀看到一些渔民海上劳作的影子。(新华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