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公众号
热线:0532-68068266 138216883@qq.com
提升城市能级的青岛路径
青岛海洋发展网
2022-10-07 09:15

(作者:张念明 周 笑  作者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全面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走在前、开新局”决策部署的开局之年。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的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在全省勇当龙头、在全国争先进位、在全球彰显特色”。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看,青岛当前面临哪些机遇挑战?如何在全省、全国和全球发挥应有的作用?青岛应综合分析、合理定位、发挥优势、补齐短板,有目标、有重点地规划开展下一步的工作。

阶段性成就和争先进位的青岛优势

青岛是山东经济发展的龙头。2022年上半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青岛克服多重压力挑战,经济发展呈平稳回升态势。从GDP总量来看,全市生产总值为7070.35亿元,占全省GDP总量的16.96%,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7%。与全国经济规模相近的城市相比,青岛正向着“争先进位”大踏步迈进,上半年GDP总量高于郑州,巩固了“北方第三城”的位置;紧追宁波,位居全国第13位;拉大与无锡、长沙的距离,分别高于两市355.60亿元、359.06亿元,领先优势进一步明显。

分产业看,2022年上半年,青岛三次产业占比为3.16:34.69:62.45,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发展优势突出,工业增长稳中加快,农业经济总体稳定。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9%,专业技术服务业、研发与设计服务业均快于规模以上服务业全市平均增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1%,新动能增长引擎作用持续显现,新能源汽车、电子计算机、光电子器件等产品产量呈倍数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6%,重点领域投资稳步增强,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分别增长12.3%和11.1%,分别快于全市投资7.7和6.5个百分点。

从经济发展的其他指标来看,上半年青岛也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其中,进出口4100.60亿元,增长2.7%,总量继续位居全省首位,占同期全省进出口总值的26.1%;完成财政收入673.47亿元,同比增长7.1%,财政收入规模居全省首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566.50亿元,同比增长1%,总量列北京之后、居中国北方城市第二位,是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唯一正增长的北方城市。

青岛取得阶段性成就的“优势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区位优势和对外开放条件突出。从全球范围内看,青岛是“一带一路”双节点城市,是中国通向世界五大洲的重要口岸之一。从东亚范围看,青岛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是中日韩经贸合作的桥头堡和先行区。从全国范围看,青岛是黄河流域最大最快捷的出海口岸,拥有“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枢纽优势。

二是制造业与服务业“两业融合”优势。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是青岛最突出的比较优势,家电、汽车、石化、食品等产业链的产值都超过千亿元,拥有海尔、海信、中车四方、青啤等一批世界知名制造业企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度最高的现代服务业蓬勃发展,已成为拉动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最重要引擎。近年来,以实体经济为主线,加快业态模式创新,着力放大“青岛制造+青岛服务”耦合效应,累计已有城阳区、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海尔集团、青特集团、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等试点区域、试点企业纳入国家前两批两业融合试点单位,数量居全国城市第一。

三是海洋优势。以港口、海洋科技、海洋人才、海洋产业体系为代表的海洋优势是青岛最鲜明的城市特色和最大的本土优势。青岛港是世界第六大综合性港口,拥有世界最大的矿石码头、原油码头和全球领先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集装箱海铁联运量连续6年居全国港口首位。在海洋科技和人才方面,青岛聚集了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和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海洋科技创新综合能力位居全国前列。在海洋产业优势方面,青岛海洋产业体系完整。青岛海域可利用渔业资源达110万吨以上,全市水产品年产量稳定在100万吨以上;拥有北海造船、海油工程、中国船柴、海西重机等一批龙头企业,在海洋装备、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制药等领域在全国居重要地位。

四是战略叠加优势。青岛是国家“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被国家和山东赋予建设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重要门户的使命。青岛拥有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胶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个国家级开发区,山东青岛西海岸出口加工区、青岛前湾保税港区、山东青岛出口加工区3个综合保税区,山东唯一的国家级新区——青岛西海岸新区,还有上合示范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新一批国家战略布局落地,青岛承担国家对外开放战略高地的功能更加完善。

同时,应清醒地认识到,青岛在一些领域优势还不明显,个别领域存在短板弱项,需要发力补齐:经济发展质量还需进一步提升,新培育引进的大企业、大项目偏少;龙头作用、辐射带动作用发挥还不够明显;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足,将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能力有待提升,新兴产业引领作用偏弱等等。

新发展格局下提升城市能级的青岛路径

当前,国际形势严峻复杂,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叠加的新时代背景既给全球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也为发展中国家推进全球治理良性变革提供了重大机遇。新发展格局中,青岛要在全省勇当龙头,就要进一步巩固在全省的经济核心地位,提升城市发展能级,发挥在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中龙头城市作用,发挥城市空间规模效应、技术外溢效应与市场竞争优势,促进人才、资本等要素向资本回报率高的空间集聚;在全国争先进位,青岛就要对标一线城市,不局限于“北方第三城”的小视野,着眼于跃居、稳居全国大城市最前列这个大目标谋求发展,着力打造国家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在全球彰显特色,青岛就要瞄准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个“大战略”,在海洋强国战略中展现更大担当,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具体路径如下:

一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未来发展,青岛要以实体经济为基础,提升制造业的基础地位,强化头部企业引领,做强做大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海洋特色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现代海洋产业集群,提高涉海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迭代升级食品饮料、传统化工智能家电等传统优势产业,前瞻布局一批前沿领域产业。充分发掘以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基建”对于经济发展的长期价值和产业转型升级的“乘数效应”,推进先进制造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共生、双向突破。

二是以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标杆作为核心定位,强化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发挥大企业产业优势,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加速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以产业创新为突破口,构建聚焦产业创新的科技计划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精准服务青岛优势产业“强链、补链”。发挥平台思维,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和创新人才,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产业集群、产业园区、产业城,推动人才、项目、平台、资金等创新要素向企业汇聚,打造优质科创生态圈。提高成果转化力度,让更多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特别是海洋科研方面,要促进海洋科技之花结硕果。支持青岛和济南一起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打造济青科创制造廊带。

三是以“枢纽型”城市建设为导向,打造区域合作与对外开放新高地。依托对内、对外“两大扇面”、东西“轴向贯通”战略区位和海港、空港、陆港资源优势,扎实推进上合示范区、青岛自贸片区两大改革开放“尖兵”做好引领示范作用,构筑胶东经济圈开放协作的核心枢纽作用,推动胶东经济圈产业链群一体化发展,发挥青岛的龙头作用,打造我国北方纵深开放新的战略支点。以此,更深层次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一带一路”建设、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RCEP等战略,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

四是充分挖掘“机遇”和“红利”。“十四五”时期是青岛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等系列指示要求的战略机遇期。青岛要紧抓国家赋予的重大战略责任,紧扣山东省对青岛城市发展定位,着力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辐射带动力、创新引领力、人才集聚力,落实引领全省经济发展重任,发挥标杆示范城市关键作用,打造世界知名的青岛都市圈,共建胶东经济圈,成为国家东部地区转型发展的增长极和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桥头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