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公众号
热线:0532-68068266 138216883@qq.com
关于海洋也许您不知道……
青岛海洋发展网
2020-06-11 23:24

6月8日,是联合国大会确定的第12个“世界海洋日”,旨在提醒人类关注赖以生存的海洋,发现海洋所蕴含的丰富价值,审视全球性污染和对鱼类资源过度消耗等问题给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带来的不利影响。

纵观世界发展史,世界强国的崛起,无一不始于海洋;向海而兴、背海而衰,是世界强国兴衰的普遍规律。

海洋对于我国来说,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我国拥有1.8万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1.4万多公里的岛屿岸线、300万平方公里主张管辖海域。海洋“大国”名副其实。

然而,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农耕文明传统造成国家和民众的海洋意识薄弱,重陆轻海,缺乏从战略高度认识海洋,我国的海洋经济距离海洋“强国”之名尚有距离。

如何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成绩?特别是在研究编制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关键时期,应该建议采取什么措施协调推进海洋资源保护和开发就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近日,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组织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开展相关调研。在调研前的情况介绍会上,相关部委的介绍或许会让您了解一些您未知的“海洋”。

山东浒苔与江苏紫菜有故事

这几天,在山东青岛,工人们正在青岛八大峡广场编连拦浒网,黄海浒苔绿潮已进抵青岛外海。本该金灿灿的沙滩和蔚蓝色的海岸线,却覆盖上绿油油的浒苔,放眼望去,俨然一片草原风光。

一年一度打浒战又将开始,自2007年以来,浒苔已连续13年袭扰山东半岛。

您也许对2008年的浒苔灾害记忆犹新。北京奥运会前夕,为了保障奥运会帆船比赛的顺利举行,青岛曾在一个月多的时间中,调集上万人、上千艘船只接连不断地对浒苔进行打捞、清理、运输,才最终有效控制了浒苔对赛场的侵扰。

事实上,浒苔本身并不是有害物种。作为一种藻类,过去它只是零星分布,沿海渔民还会把浒苔当做优秀的有机肥料和家禽饲料。

但当其泛滥生长时,就变成“遮海蔽日”的海洋灾害——密密麻麻的浒苔聚集在海面,阻挡阳光,抑制其他水生植物对溶解氧的吸收,威胁其他海洋动植物生存;同时,它的聚集会阻塞航道,影响沿海渔业和旅游业发展。

为何十多年来浒苔如此“猖獗”?

经过科学研究,除了入海河流带来的陆源污染物以及近岸农业、养殖业产生的污染物使海水富营养化之外,它与江苏的紫菜养殖业其实也有很大关系。

随着国内外市场对紫菜需求扩大,近年来,苏北地区紫菜养殖面积迅速增大。到如今,苏北已经能够提供全国90%以上条斑紫菜的养殖、生产量。紫菜养殖业也成为涉及近20万养殖人员生计的重要行业,并为满足全国人民的饮食需求作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随着大片紫菜养殖筏的出现,浒苔往往附着生长在筏架上。特别到了每年四五月时,紫菜养殖户们回收养殖筏架,附着的浒苔被刮到海里。这时,具有明显海洋性特征的温带季风气候为春夏的胶东沿海提供了充足的光照和降水,让浒苔的繁殖更加肆无忌惮,并在风和洋流的推动下,浒苔北漂至胶东半岛,就在青岛等地形成了大片的“海上草原”。

因此,想要控制浒苔在山东引发的海洋灾害,就需要从江苏治理入手。

据自然资源部党组成员、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介绍,近年来,国家海洋局在江苏相关部门的配合下已在苏北紫菜养殖区开展试验,针对紫菜生长的不同阶段改进养殖作业方式。例如,在养殖季结束后,鼓励养殖户们将紫菜养殖网帘摘下直接运回陆地处理,减少附生的绿藻进入海中数量。

试验显示,相关治理已取得一系列效果。从目前监测情况来看,黄海沿岸海域浒苔的最大分布面积和覆盖面积明显减少。

山东浒苔与江苏紫菜之间的故事其实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之间关系的一个缩影,也是目前海洋生态保护难点和痛点所在。

王宏指出,一方面,通过近年来实施的一系列诸如“蓝色海湾”“生态岛礁”等重大工程,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成效显著;但另一方面,依旧存在部分海域环境质量较差,一些地区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法不科学、治标不治本,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粗放低效等一系列问题。

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胡松琴也反映说,近年来,我国海洋生态环境质量虽然整体改善,但仍处于污染排放和环境风险的高峰期、海洋生态退化和灾害频发的叠加期,整体形势依然严峻,稍有松弛,极有可能出现反复,迫切需要持续推进海洋资源高质量开发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知道有份海洋版的“本草纲目”吗?

近日,《2019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公布。其中特别提到: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业取得新突破,我国自主研发的治疗老年痴呆(阿尔兹海默症)的海洋药物甘露特钠胶囊(商品名“九期一”)有条件获批上市,填补了17年来全球抗阿尔兹海默病治疗领域无新药上市的空白,成为全球第14种海洋药物。

不仅如此,近年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正在实施“中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截至2018年,已发现新结构海洋天然产物1000余个,获得了一批高活性抗肿瘤、抗病毒等先导化合物。这些成果可以被称为海洋生物的“本草纲目”,将为海洋创新药物的研究开发奠定基础。

但为成绩欢欣之余,王宏却有些忧虑。据了解,日本等国家正对这些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翻译研究,相关技术的产业化也在不断推进中,但中国的产业界却对这些成果并不熟悉。长此以往,很容易重蹈日本汉方制剂反受市场追捧的“覆辙”。

这其实是我国利用海洋资源,深挖海洋宝库的一个缩影。一方面,中国的海洋科技近年来不断取得突破,海洋新兴产业也在快速发展中。但另一方面,还面临着利用粗放低效、高质量发展成色不足等问题。

例如,我国深海装备已实现了由集成创新向自主创新的历史性跨越;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已从“探索性试采”成功实现“试验性试采”,在产业化进程中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海水淡化日产能力、海上风电技术不断提升;LHD潮流能持续运行发电并网时间持续保持世界第一……这些成绩都为沿海地区加快发展积蓄了新的能量,提供了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的新动力。

但同时,多项核心技术依旧受制于人,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小、竞争力还不强,海洋产业布局不合理,存在同质化竞争、低效率利用等一系列问题。

王宏认为,现在就需要向“精”“深”发力,强化海洋核心装备和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壮大海洋新兴产业,提升相关行业的产业化水平,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例如,可以统筹运用金融工具支持海洋经济发展,引导各类基金加大对初创期海洋企业的支持力度,支持海洋高技术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做大做强。

近海的鱼有一天会被捕光吗?

我国海域生物种类繁多,统计显示约有2万多种,构成主要捕捞对象的有100余种。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副局长韩旭指出,研究表明,我国近海渔业资源最大可持续产量均值为1000万吨左右;在2019年,实际捕捞量约1000万吨,同比下降4%左右,但依旧处于“满负荷”利用的状态。

长期的过度捕捞以及近海环境污染等原因,致使渔业资源仍呈现衰退趋势。

韩旭解释说,目前鱼类在捕捞产量中的占比下降,虾蟹类和头足类的占比上升;底层鱼类和肉食性鱼类资源减少,特别是一些品质优良、个体较大的主要传统捕捞对象资源呈现衰退现象;而经济鱼类的幼鱼和质量低下的小杂鱼比例明显上升。

近年来,为了保护海洋渔业资源,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不断加严完善海洋伏季休渔制度和建立幼鱼保护制度。自2017年起,每年长达三个半月甚至4个月的休渔期,被称为“史上最严”。

在休渔期,我们吃的鱼又来自哪里?

据记者了解到,我国养殖水产品年产量超过5000万吨,占水产品总产量的八成。捕捞的占二成,海洋捕捞又占总捕捞量的一部分。海洋伏季休渔期间,冰鲜水产品和养殖鱼类仍将持续供应,满足大家的餐桌供应。

此外,近年来,我国大力开展水生生物的增殖放流和海洋牧场建设。例如,2019年,全国就放流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等水生生物苗种270余亿尾。评估显示,投入产出比较高,起到了补充海洋渔业资源,增加渔民收入的重要作用。

但是,在推进压减海洋捕捞强度过程中,农业农村部发现,过去政策管控往往只能管控到有多少船,并不能掌握每条船捕多少鱼,没有“产出控制”。因此在改革试点基础上,从2019年起,农业农村部正探索推进“港长制”———即以渔港为依托,产出控制为导向,建立渔船进出港报告、渔获物定点上岸、渔政驻港监管、限额捕捞、渔获物可追溯管理、船员违规积分处罚等制度新体系。

同时,未来将进一步完善并实施好捕捞渔船控制制度,形成国家和地区海洋捕捞能力指数,作为制定管理政策、评价管理效果的重要依据。

人民政协报 记者 王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