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公众号
热线:0532-68068266 138216883@qq.com
青岛西海岸新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青岛海洋发展网
2021-06-26 01:47

青岛西海岸新区聚焦“科技兴海、产业强海、开放活海、生态养海”统筹谋划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期间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4%,占青岛市海洋生产总值的40%、山东省的10%、全国的1.75%,努力探索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一、聚焦科技兴海,加快海洋科技自主创新

青岛西海岸新区放大海洋科研机构、涉海两院院士、海洋高层次科研人才等海洋资源集聚优势,加快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打造面向世界前沿的海洋科学城。

(一)高标准建设涉海创新平台。瞄准海洋重大战略需求,大力引进涉海新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研究院、涉海高校,凝聚经略海洋的智力底蕴。现已集聚海洋物探及勘探设备工程国家工程实验室、明月海藻活性物质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涉海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中船海洋装备研究院等国字号涉海科研院所10多家;引进中国海洋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院所20家;建立院士工作站24个,集聚涉海人才6万余名。中科院海洋大科学中心吸引13家科研机构,围绕近海环境、深海大洋、海洋生命三大领域,开展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协同创新。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吸气式发动机关键部件热物理实验装置成功申报国家大科学装置,成为继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之后落户新区的第二个大科学装置。

(二)高水平推进关键技术攻关。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字号科研院所和区内骨干企业,面向海洋科学前沿领域和新区产业发展需求,采取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方式,靶向开展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和先导性技术攻关。打造“蓝色药库”大科学计划,诞生中国首个、世界第五个现代海洋原创药物PSS(藻酸双酯钠),全过程参与全球首个国产糖类多靶抗阿尔兹海默病创新药GV971(甘露寡糖二酸),积极研发抗肿瘤海洋一类新药BG136。青岛航空技术研究院研制的首台国产30兆瓦燃气轮机成功试车。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同时启动深海装备新能源动力系统、超大型深海智能网箱和超大型多用途自航平台3个科研攻关项目。

华大基因北方中心

(三)高效率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依托青岛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以及船舶海工、海洋测绘、海洋生物、海洋石油工程4个专业领域分中心和22家市级以上技术转移机构,积极开展海洋科技成果集成化、工程化开发及技术转移转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定责和激励制度,设立高校校长资金,探索“企业出题、校所答题、联合攻关、政府服务”模式,促进科研成果高效、就地转化。2020年发布成果300余项,海洋科技成果技术交易额增长30%。

二、聚焦产业强海,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青岛西海岸新区将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作为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内容,大力实施海洋产业突破行动,促进海洋产业特色化、高端化、集群化,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37.3%。

(一)着眼深远海发展现代渔业。推动海洋渔业向深远海养殖、冷链物流、精深加工发展。高标准推进现代海洋牧场建设,成功创建首个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总面积553.6平方公里;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12处,分别占青岛市、山东省和全国总数的75%、22.2%、8.8%。突破发展海洋冷链产业,依托中国北方(青岛)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构建集水产品交易、冷链物流、精深加工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打造“中国北方渔都”和“世界深蓝渔港”。

(二)紧盯高精尖产业集聚龙头企业。以总投资1500亿元的99个海洋重点项目为支撑,打造船舶海工装备和海洋生物医药两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依托海西湾国家级船舶海工产业基地,推动船舶和海工装备向深远海、极地海域和自动智能方向发展,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气项目—亚马尔项目核心工艺模块、世界最大吨位级“海上石油工厂”P70、我国首座全潜式大型网箱“深蓝1号”、40万吨级超大型矿砂船等高端船舶海工产品在这里诞生,已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技术船舶和高端海工装备制造基地。依托明月海藻、聚大洋、华大基因等掌握关键技术的骨干企业,实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倍增计划,推动海洋生物医药向海洋生物精深加工及高值化利用、海洋创新药物及制剂、生物新材料方向发展,衣康酸、异麦芽酮糖生产规模位居全球前列,海洋微藻生产高附加值DNA产业快速发展,正大制药建成全国唯一海洋药物中试基地。

我国自主集成并成功交付世界级超大型FPSO

(三)促进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推动航运、贸易、金融耦合发展。深化与山东港口集团战略合作,推动区港关联动、港产城融合,山东港口集团贸易、产城融合、装备制造和海外四大板块总部落户新区。规划建设唐岛湾金融科创区,集信息、交易、金融等服务功能的青岛(西海岸)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建成启用,交通银行航运金融中心落户新区,农商行西海岸分行定位为海洋特色支行,中路财险青岛自贸区中心支公司(航运事业部)成为新区首家航运保险专营机构。设立了三峡绿色产业(山东)股权投资基金、山东西海岸海洋产业投资基金、青岛汇海海洋钻井产业投资基金、青岛港航产业发展基金等总规模79.2亿元的4支海洋类产业基金。

三、聚焦开放活海,打造海上合作新高地

青岛西海岸新区紧紧围绕服务“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海洋经济竞争与合作。

(一)建设世界一流港口。青岛前湾港建成亚洲首个自动化码头,董家口港建成我国首个40万吨级矿石码头,“双港口”发展能级不断提升,外贸航线达到178条,与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0多个港口通航贸易,成为国家大宗干散货集散中心、国家重要的能源储运中心、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大宗商品交易中心。2020年,海铁联运集装箱突破165万标准箱,位居全国港口首位;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6亿吨,超越新加坡港、升至全球第五位;集装箱吞吐量超过2200万标箱,超越釜山港、首次问鼎东北亚。

青岛港自动化码头

(二)打造国际合作园区平台。积极探索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更高水平开放,106项试点任务已实施98项。放大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效应,中日韩消费专区电商体验中心、青岛跨境电商产业园开业运营,打造黄河流域9+2区域跨境电商进口商品供应链产业集群,在美国、俄罗斯、韩国、泰国等地开设运营海外仓,开展“跨境电商B2B直接出口”、“跨境电商出口海外仓”B2B出口监管试点。高标准建设国际经济合作园区,以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生命健康为产业方向,加快推进国际海洋合作交流,成功获批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示范区;日本国际客厅开馆,中法工商创新基地、中俄地方合作园、中芬中心、中瑞中心相继落地,集聚了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家企业,其中外资企业达50余家、国际隐形冠军企业20余家。

(三)举办涉海高端论坛会展。成功举办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成功举办5届东亚海洋合作平台青岛论坛,成立4个国际合作联盟,引进34个总投资845亿元的涉海项目,东亚海洋博览会发展成为国内知名海洋展会品牌。成功举办第二十届“蓝洽会”暨青岛国际人才创新创业高峰论坛,美国、德国等20余个国家150余名海外人才参加,共达成合作意向86个。

四、聚焦生态养海,打造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

青岛西海岸新区强化人海和谐意识,大力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加强污染防治、风险防范和生态保护修复,着力打造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国家实现美丽海洋建设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蓝色海湾整治

(一)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青岛西海岸新区海域面积5000平方公里,海岸线282公里,沿海分布23处海湾、42座岛屿、50公里的优质沙滩。立足自然禀赋、优质资源、历史文化和功能特色,持续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累计投资100亿元,清理岸线130公里,修建蓝湾慢行系统及视觉通廊78公里。实施胶州湾、灵山湾等湾区和灵山岛等海岛生态岸线保护与修复,完善“河长制”“湾长制”“岛长制”等长效机制,落实好海洋生态红线监管制度,试点开展“海上环卫”制度,科学管控废弃物海上倾倒,加强入海陆源污染物控制,让海更蓝、滩更净、岸更绿、湾更美。

(二)实施海洋碳汇工程。深入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推动海洋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建设健康海洋、美丽海洋。建设西海岸国家海洋湿地公园,开展滨海湿地固碳增汇行动;引进建设国家海洋碳汇重点实验室,开展海洋碳汇标准体系研究,探索建立陆海统筹的增汇模式。积极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试点,探索多元化气候融资工具和服务体系,推进海洋产业低碳发展。探索海洋碳汇交易规则,将海洋碳汇资源与陆地碳汇资源统筹纳入排放交易体系,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实施重点海岛保护性开发。立足不同海岛的资源优势,加强海域及海岛精细化管理,重点打造竹岔岛休闲旅居岛、灵山岛生态保护岛、斋堂岛能源科技岛,目前斋堂岛已建成“500kW海洋能独立电力系统示范工程”,离岸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发展试验积极推进,海洋能综合开发走在前列。同时,依托灵山岛、竹岔岛、斋堂岛及凤凰岛、连三岛等海岛资源,打造常态化运营的海上旅游航线,加快发展滨海休闲度假、海洋主题公园、游艇旅游、海岛旅游、水上运动、海洋节庆等海洋旅游业态,打造世界级的滨海度假旅游目的地。深入推进渔港环境综合整治,形成集渔船避风补给、鱼货交易、冷链物流、精深加工、远洋渔业、休闲渔业、海洋文化展示为一体的特色渔港经济区,建设生态渔港。

“十四五”时期,青岛西海岸新区将扎实走好依海富区、以海强区、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力争“十四五”期间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总量实现翻番增长,到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2%,全力打造山东海洋强省先行区,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海洋强国建设作出青岛贡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