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公众号
热线:0532-68068266 138216883@qq.com
蝉联全国十强!青岛创新力量走在前
青岛海洋发展网
2022-02-13 09:56

惟创新者强。

日前,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发布了《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根据该《评价报告》,青岛蝉联全国78个创新型城市十强。

创新对城市来说,不仅意味着强劲的经济引擎,更是在新时代下应变求变的能力。关键核心技术上的创新,带来的是“卡脖子”局面的破题;产业全链条上的创新,带来的是产业格局的重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尤其是青岛来说,无论是直面新旧动能转换挑战,还是抢抓科技变革机遇,都需要以创新驱动激发内涵式增长。

根据评价报告,在30个评价指标中,青岛有11个指标的位次较上年有较大提升,其中,财政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提升了18个位次,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支出与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之比提升8位次、万人专利申请量提升7位次。青岛正在以更大力度、更强决心释放创新活力;创新,正在从更深层次为青岛发展带来关键变化。

创新激活成长动力

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

对城市来说,创新是实现稳中求进的重要抓手,也是在全国高质量发展比拼中持续争先进位的基础支撑;对企业来说,创新意味着从技术到产品、从生产到管理的变革,是竞争中的硬实力与市场上的话语权。

青岛企业的快速成长,正是激活创新的有力证明。

全球家电龙头企业海尔,品牌过硬的背后是科创实力的过硬,近10年内,海尔创造了170余项对行业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技术。开进北京冬奥的雪蜡车,就有着海尔在房车交互设计、新风系统及空调设备三大方面的技术研发支持。

不只是大企业,中小企业的创新力正在汇聚成城市蓬勃向上的发展合力:

云路先进材料自主研发生产的“宽带铁基非晶带材”产品性能及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全球市场占有率超40%,成为全球第一大非晶带材供应商;青岛征和工业专注滚子链细分领域的深耕细作,滚子链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国外市场占有率第三……

在技术创新之外,生产方式和场景应用的创新,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更多机会。卡奥斯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橡链云等垂直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以数字变革推动各类企业提质增效;日前,青岛还发布了2021年大数据创新应用成果,“区块链+远程身份核验助力项目年”等50个应用场景被评为市级大数据创新应用典型场景,“全时全域智慧警务实施方案”等50个解决方案被评为市级大数据创新应用优秀解决方案。

创新要看产业生态

关键技术突破不是一蹴而就的,创新成果转化也并非一朝一夕,城市对创新的理解,也要有对阵痛期的认识与担当,以及更长远的谋划。因而城市的创新力,不仅要看策源能力,更看全产业生态。

位列国家创新型城市榜首的深圳,正在完善“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打造创新活力之城的杭州,提出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形成创新链、产业链协同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与深圳、杭州这样创新基因深厚的城市不同,苏州完成的是从创新优势相对薄弱的制造大市向创新之城的蝶变。在营商环境吸引高新技术企业集聚之外,一流的产业生态是创新发展的“强磁场”。在产业布局上,苏州选择性聚焦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等高成长空间、上下游强带动性的产业,形成产业生态,以产业催生创新,这才是更强劲的发展引擎。

在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上,山东明确提出要打造系统完备、互联共生、创新活跃、安全稳定的产业生态;作为山东经济龙头的青岛,正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激发企业创新的动力活力,做好产业生态的文章。

创新需要真招实招

创新意味着先机与前景,更意味着困难与挑战,需要拿出更多真招、实招。

创新主体培育是根本性、基础性工作。对此,青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出台“沃土计划”,既建立培育库、组建专家团,又建设创新载体、激发平台效应;既通过奖补支持企业自主研发,又引导社会资本,打通金融服务堵点、破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

值得注意的是,青岛在创新型城市具体指标排名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双创基地数排名第2。创新平台能够将企业需求与成果转化更好结合起来,更高效地汇聚人才、资本、技术等各方面合力,形成平台效应,而这正是青岛的重要打法。日前,青岛市首批创业孵化平台和创业扶持平台正式签约入驻青岛创业总部,推动形成产业、资金、人才、科技等各类创业要素互动耦合的创业创新生态圈。

近日,青岛还将组织启动“我与企业共成长”活动,拟于近期举办首场活动——“专精特新”企业“卡位入链”对接交流会,将围绕省市重点链主企业供应链配套需求,组织以“专精特新”为代表的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对接,展示产品应用场景,更好融入大企业产业链。 

本文转自:青岛网络广播电视台 回澜听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