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公众号
热线:0532-68068266 138216883@qq.com
昂首挺进世界城市体系前列
青岛海洋发展网
2021-03-02 11:27

“十四五”时期,青岛步入新发展阶段,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更高水平“搞活一座城”、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全新征程。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青岛谋划了怎样的发展蓝图,将有哪些担当作为?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青岛将如何在变中争先、变中升级、变中发展,不断强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能级?以下是青岛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李刚就《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十四五”规划《纲要》)编制主要战略任务等进行答问选登。

问:“十四五”时期,青岛在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上有哪些重大举措?

答: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全球城市、中心城市和海洋专精城市的综合体。以海为媒、向海图强,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是青岛的战略目标。面向2035年,青岛将加快推进海洋攻势,抢占海洋战略制高点,以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昂首挺进世界城市体系前列。

一是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以国字号海洋创新平台为依托,加强海洋领域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组建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发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作用,建设海上综合试验场,实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二是建设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完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发展服务于航运贸易的专业化融资、保险、结算业务。三是建设现代海洋产业发展高地。以产业升级、应用研究为突破,形成现代化海洋产业集群和体系,打造国际邮轮母港,培育和引进各类海洋企业总部和功能性总部,打造国内一流的海工装备制造基地、全国重要的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基地、优势突出的海洋生物产业集群。四是建设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统筹前湾港区、董家口港区和青岛蓝谷等陆海资源,构建深远海协同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五是建设海洋命运共同体先行示范区。以合作共赢为目标,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参与国际海洋法律、规制、行业标准制定,推动成立东亚海洋合作组织,将海洋元素更多融入城市建设和市民生活,塑造与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相匹配的海洋文明。

问:青岛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建设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应采取哪些重大举措来推进?

答: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处于核心地位。“十四五”时期,青岛将主动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全力建设创业城市和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持续高水平打造全球创投风投中心,推动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打造长江以北地区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

一是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体制创新统筹青岛蓝谷和古镇口融合区发展,打造国家海洋科学城,引领建设胶东滨海科创大走廊,带动胶东经济圈共建区域创新体系。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建设为引领构建实验室体系,推进一批大科学装置和高端创新平台建设并形成集群效应。推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融通发展,聚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空天海洋、信息科学等领域,集中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

二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打造创新型企业梯队,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梯次培育更多行业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到2025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65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万家。

三是建设人才荟萃的青春之岛。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和“青岛菁英”人才工程,向一切人才敞开大门。比如,实施更加开放便利的人才引进和出入境管理制度、外国人居留制度,精准招引高水平创新团队。实施“未来之星”培养工程、在青高校“蓄水池”计划、企业家“星火”接力计划、工程师梯队建设计划、“岛城工匠”培育计划等,多层次培养青年人才。完善人才生活“关键小事”服务机制,深化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一件事”改革,系统性优化聚才环境。

四是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行科技攻关“揭榜制”、首席专家“组阁制”、项目经费“包干制”,赋予科技创新、编制使用、职称评定等更大自主权。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扩大科研机构和高校知识产权处置自主权。鼓励高校建设独立法人的技术转移转化基地。

问:“十四五”时期,青岛在提升城市品质上有哪些考虑?

答:提升城市品质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十四五”期间,青岛将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从城市产业空间拓展、城市功能完善、土地集约利用、市民方便宜居多维度同时发力,打造有温度、有气质、可阅读、可触摸的品质之城。

一是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水平。以紧凑集约、疏密相间、功能复合理念推进城市规划建设。加强城市空间利用,树立小街区、密路网布局理念,新建住宅推广街区制,新城镇设计加强风貌管控。因地制宜建设“街头绿地”“口袋公园”“山体公园”,规划建设骑行、步行和复合类慢行系统。提升社区居住、就业和公共活动空间品质,打造“15分钟生活圈”。推行“一张图”数字化管理,建设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

二是统筹推进城市有机更新。优化老城空间结构,有序推进市南西部片区、市北邮轮母港区、老四方工业区、李沧楼山片区、崂山株洲路片区和沙子口片区、城阳流亭机场片区等区域转型发展,催生新资源、新消费、新制造。实施旧园区、旧厂房、旧市场等改造工程,加快老旧小区品质化提升。

三是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下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坚持依法管理城市,推行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搭建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加强城市环卫、供水、供气、供热能力建设,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优化市政道路空间及设施设置,强化交通综合整治,治理停车难、停车乱问题,提升户外广告招牌和夜景亮化品质,构建物业服务企业诚信体系和竞争机制。在重要城市街区、公共交通设施、旅游服务场所等领域,建设公共多语标识系统,全面塑造国际城市形象。

问:“十四五”时期,青岛在综合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方面有哪些重点?

答:2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建设青岛等20个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青岛面向日韩、辐射沿黄,联通欧亚大陆,是东西互济、陆海联动的重要门户,具备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资源禀赋。 “十四五”期间,将重点建设一批事关城市长远发展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

一是提升国际海空枢纽功能。推进港口基础设施向深水化、绿色化、智慧化、陆港网络化提升,推进现有码头泊位功能调整和技术改造,实施前湾港区泛亚码头、董家口港区干散货码头等重大工程,加强喂给港支线网络建设,打造枢纽港、贸易港。五年内港口集装箱直达航线增至200条以上,集装箱中转规模突破500万标箱。提升胶东国际机场国际枢纽功能,完善集疏运体系,加密开发洲际直航客货运航线,引进基地航空公司和国际知名航空物流公司,建设国际航空邮件集疏分拨中心,打造全国重要的国际快递中转口岸。加快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转场运营,开展二期工程规划研究,推动即墨、平度、莱西通用机场和各类直升机起降点规划建设。

二是建设 “四网五向”铁路交通网。推动干线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完善货运铁路网,提升京津冀、东北三省、沿黄流域、华中地区和长三角五个方向快速通达能力,实现3小时抵达京津冀、长三角。比如,规划建设青岛—日照高铁、青岛—平度—莱州铁路等,以及即墨—海阳、董家口—日照、胶州—高密3条市域(郊)铁路,推进建设青岛—京沪高铁辅助通道铁路、潍烟高铁、莱荣高铁等铁路,构建胶东高铁环形通道。

三是完善“五纵五横六连”高速公路网。畅通半岛城市群城际通道,续建董家口—梁山高速、济青高速中线潍坊—青岛段,新建明村—董家口高速。开展既有高速公路扩容、技术等级提升,推进青兰高速双埠—河套段、青兰高速河套—黄岛段和沈海高速南村—日照界段拓宽改造工程。到2025年,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900公里。

四是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建成地铁1号线、2号线一期 (西延段)、4号线、6号线一期,加快8号线(南段)建设,推进轨道交通三期规划建设,实现轨道交通主城区基本成网,环湾都市三大主城片区框架搭建,城区联系更加顺畅。到2025年,轨道交通通车里程达到352公里。目前,市发展改革委正在全力报批轨道交通三期规划,推进新的轨道交通线路开工建设。

五是优化市政路网体系。加快构建功能清晰、级配合理、布局均衡、内畅外达的市政路网。建设胶州湾第二海底隧道,推进杭鞍快速路二期—辽阳路快速路、唐山路快速路、银川路快速路等快速路建设,实现快速路系统“成环成网、互联互通”。推进长沙路、安顺路、唐河路、株洲路、嘉陵江路、珠江路等主干路建设,打造高效畅通主干路网。

问:“十四五”时期,围绕实现高品质生活,青岛在提升民生福祉上采取哪些政策和安排哪些实事?

答:对标“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要求,“十四五”期间,青岛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出台支持政策和办理民生实事,同时注重安全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公共服务制度,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社区、体育等公共服务机构建设、运营和管理,确保非基本公共服务付费可享有、价格可接受、质量有保障、安全有监管。

二是实现更加充分高质量就业。“十四五”期间实现40万大学生在青就业创业。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失业人员、贫困人口等重点群体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三是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险制度,适度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待遇水平。健全社会救助机制,到2025年有意愿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100%。大力发展公共住房,扩大小户型、低租金的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五年新增公共住房26万套,实现城镇常住人口住房保障全覆盖。

四是增强民生安全发展能力。推进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公共卫生中心、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库等重大项目建设,补齐重大疫情防控救治短板,加强食药全过程安全监管,全面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强化经济发展安全保障,确保全市粮食年产量稳定在300万吨左右,电煤等主要能源品种储备能力达到15天、政府天然气储备能力达到3天。超前防范和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等行为和各类诈骗活动,健全社会稳定安全风险防控机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