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器维护车间
3月17日,搭载“蛟龙”号的“向阳红09”船缓缓驶入位于青岛市的国家深海基地码头,标志着“蛟龙”号正式安家青岛,在试验性应用的道路上变得日益成熟,同时也标志着世界第五个深海技术支撑基地——国家深海基地正式启用。
4年海试,2年试验性应用,经过100次下潜的考验,“蛟龙”号见证了我国深海科考事业的成长轨迹。作为“蛟龙”号的母港,国家深海基地从2007年1月批准建设,到2013年11月开工建设。如今,等待了8年的“蛟龙”号终于安家青岛,未来将从母港起航继续探秘深海。作为国内首个深海技术支撑基地,国家深海基地也将为科学家走向深海,开展地球科学研究、海洋科学研究、生命起源科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撑,为我国海洋高技术研发提供技术和试验保障,为我国开辟新的矿产资源来源和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提供技术和支持,为海洋新兴产业提供技术服务。
新发现有望“撬动”传统产业
3月17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青岛市的国家深海基地,虽然当日大雾弥漫,还夹杂着小雨,却仍阻挡不了人们迎接“蛟龙”号回家的热切心情。当搭载“蛟龙”号的“向阳红09”船缓缓靠向码头时,岸上的欢呼声此起彼伏,已经有差不多10个月没回家的船员们也在不停的挥手呐喊:“我们回家啦!”短短5个字既说出了船员们的激动心情,也唤出了“蛟龙”号期盼多年的心声。
“‘蛟龙’号这次科考是出海时间最长的一次,也是首次在热液区开展详细的载人深潜调查。”国家首批潜航员唐嘉陵告诉记者,“以前用设备进行海底扫描,能看见的范围很小,现在载人潜水器下水可以多角度的观察,并且可以获取更多的样品。在此次的科学考察中,科学家首次通过肉眼看见海底热液喷发,以及大量生长的生物群落,并采集了很多以前没有过的样品。”
据上海交通大学副研究员张宇介绍,“此次我们在6个极端地质环境发现有大量鱼虾蟹生存,这表示即使是极端的高温高压环境,微生物也是存在的。”据悉,此次“蛟龙”号采集了大量的生物样品,很多都是科学家第一次发现。“西南印度洋是当今世界上最丰富的热液矿区之一,不仅成矿环境丰富,生物资源也非常丰富。”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原副局长、大洋35航次顾问刘心成表示,“我们都没有想到会有这么大的收获,在采集到的生物样品中发现了丰富的基因资源,对农作物、饲料、生物医药行业都将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下一步会把样品交给科学家,开展进一步的分析检测,从而引领相关产业实现进一步发展。”
潜水器试验水池厂房
从科研阶段走向成熟应用
“由于人们当初对载人深潜的认识有限,在南海的时候,‘蛟龙’号连50米都下不去,刚开始海试的时候,下潜到水下300米,船上所有人都很激动的鼓掌。现在下潜到3000米也没人鼓掌了。”刘心成告诉记者,“此次科考‘蛟龙’号下潜的平均深度为3000米,如今下潜深度已经不再是重要指标。”
100次下潜对于‘蛟龙’号来说,是从零开始成长的一张“路线图”。提起“蛟龙”号的百次下潜,参与82次下潜的刘心成感慨“不容易”。唐嘉陵表示,“开展试验性应用以来,‘蛟龙’号每年有半年的时间在海上,目前来看试验性应用还将进行2——3年左右,真正开展应用后出海的次数会更加频繁。”
据悉,第101次下潜将于2015年6月至8月赴西北太平洋富钴结壳合区开展资源和环境调查,并在8月至9月赴马里亚纳海沟开展基础科学调查研究,历时3个月左右。“蛟龙”号的入驻,无论对于深潜人才队伍的培养还是深海科考事业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现场探秘国家深海基地
作为“蛟龙”号的母港,国家深海基地一期建设已基本完工。记者看到,市政管道铺设正在加紧施工,预计将于一个月后完工。届时,随着配套的逐步完善,相关人员会陆续入驻国家深海基地。
“蛟龙”号的正式入驻揭开了国家深海基地的神秘面纱。潜水器试验水池、潜水器维护车间、机修电修车间、深海高压环境模拟实验室等4大厂房构成了深海装备从维护到下水的“一条龙”流程。“潜水器试验水池是载人潜水器及其他深海装备进行水中检测、调试、试验的重要设施之一,也是潜航员在完成陆上模拟训练后进行技能训练的必备场所。同时,深海装备在维护维修或升级改造后,必须经过水池试验进行设备的性能验证,从而提前优化设备性能。”国家首批潜航员付文韬告诉记者,“整个水池为10米深、20米宽、70米长,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潜水器试验水池。未来,6名潜航员学员也将在此进行综合训练。”
“潜水器维护车间可以为载人潜水器、ROV和AUV等其他重大深海装备进行维修维护、保养和升级组装等。”据唐嘉陵介绍,“通过运转轨道可以将‘蛟龙’号送到潜水器试验水池进行调试,原来在科研院所的时候需要3天才能完成,现在差不多半天就可以完成,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
此外,机修电修车间将为深海重大装备研发及为已有装备进行维修维护和升级改造,提供原料的储备、结构零部件的加工、仪器设备装配调试、维护维修等。深海高压环境模拟实验室可以模拟深海9000米的压力及温度,将担负深海仪器设备超高压模拟试验的主要任务。
记者了解到,国家深海基地将由综合科研办公区、维修保障区、码头作业区、学术交流与科普教育区、港口灯塔导航及大洋通信岸台天线区、VHF水声通信设施区、科研仪器试验区和生活服务区组成。其中,维修保障区是对潜水器和各种深海科研设施与设备、仪器仪表等设施进行维修、保养、检测、试验研究的主要区域。包括潜水器维护车间、机修电修车间、深海高压环境模拟车间、试验检测水池及船坞、潜航员训练水池等。学术交流与科普教育区将建成国内独一无二的科普设施,同时也将成为我国海洋历史教育,增强海洋意识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女潜航员讲述首次下潜经历
据悉,此次参与科考的6名潜航员学员每人都经历了2次下潜。作为国家首批女潜航员,张奕的表现从选拔到培训一直表现的相当出色。
“第一次下潜非常紧张,这次作业的热液区地形复杂,所以在海底的时候会高度紧张,作业也是争分夺秒。”2次下潜都担任副驾驶,国家首批女潜航员张奕告诉记者,“在下潜的过程中,我负责水面通信,通过一个很小的窗户和左右可旋转摄像机在左舷时刻观察潜器外的情况,为主驾驶提供帮助。”
搭档唐嘉陵告诉张奕,下潜到200的时候会看到很多浮游生物,像流星一样。“偶尔会偷懒,看看窗外的景色。第一次下潜觉得什么都很新奇,白色的小虾、外壳像铠甲一样坚硬的铠甲虾,以及被我们称为‘村长’的大鱼,这些都给了我不一样的体验。”
每次下潜10个小时,对于女潜航员来说其实特别不容易。舱内温度10度以下,在下潜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加衣服,穿上厚棉鞋,补充能量,这些工作必须在潜器坐底之前完成,时间非常紧张。
对于第一次下潜的表现,张奕给自己的分数是“及格”。“通过这次下潜感受到了技术上的不足,比如对于潜水器和机械手的操控能力还不是很强。就像开车一样,要很好地控制潜器的航行速度。”张奕告诉记者,“在海底恶劣环境下,取样品的难度很高,有时候取块石头都要花费很长时间。熟练机械手操作以后,可以节省不少海底取样的时间。”
链接:
国家深海基地大事记:
2002年,有关专家正式提出建立深海基地。
2004年,国家海洋局编制了《国家深海基地建设总体方案》,并通过了专家论证。
2006年,该方案上报国务院。通过科学论证比选,项目选址青岛即墨市。
2007年1月29日,温家宝总理批准建设国家深海基地。
2007年4月,国家海洋局成立国家深海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同时成立国家深海基地筹建办,挂靠中国大洋协会办公室。青岛市政府成立了国家深海基地建设协调小组,设立办公室。
2009年10月,国家海洋局成立国家深海基地筹备组,全面负责深海基地的建设工作。国家深海基地筹建办解散。
2010年6月,国家深海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
2010年12月,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成立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随后,国家海洋局批复了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三定”方案。
2012年6月,国家海洋局批复了国家深海基地项目总体规划方案。
2013年6月,国家深海基地项目初步设计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
2013年6月,国家海洋局与青岛市人民政府签订的《关于共同推进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建设与发展的协议》,深海基地项目由青岛市政府实施代建。
2013年11月8日,深海基地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2014年8月22日,取得了由即墨市国土资源局颁发的房地产权证。
2015年3月17日,“蛟龙”号入驻,国家深海基地正式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