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占据地球71%的面积,与我们人类命运息息相关。其物种资源丰富,数百万年,海洋带给人类丰富的食物、资源和能源,它维系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海洋作为参与全球碳循环的一个阵地,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1世纪的工业发展迅猛,在“海洋命运共同体”的视域下,全球变暖、微塑料污染、海洋酸化、海洋硫化、海洋缺氧、海洋热浪、海洋生物链断层,珊瑚白化、海草退化、海洋旗舰物种濒临灭绝……这些正在发生。海洋作为孕育生命的摇篮,真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如今的海洋,自我修复的能力还剩多少?
“珊瑚没了小鱼就难以苟存,然后就是大鱼,至于人类,你可以看作是最大的大鱼。”纪录片《追逐珊瑚》里的话发人深省。蝴蝶效应,一只亚马逊雨林的蝴蝶扇动翅膀,会引起一场飓风,看似相差万里的事件,却层层递进,互为因果。如同人类与海洋的关系,“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在国际海洋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的今天,自然已对人类拉响了警铃……
惨痛的现实——
海南本岛近40年无海龟产卵记录
“近40年了,海南本岛已经没有海龟产卵的记录。”这是中国龟鳖类专家、海南师范大学史海涛教授心里难以言说的痛。史海涛从事龟鳖研究30多年了。30多年来,他走访调查了海南本岛的很多居民,在20世纪80年代前是有海龟洄游至海南本岛产卵的记录的,现在五六十岁左右的海南居民对海龟是有很深记忆的。史海涛说:“捕杀海龟是世界海龟数量急剧减少最直接的原因!”
国际“借蛋”行动失败
谈到中国海龟,就绕不开史海涛教授,他作为动物学专家,在龟鳖类研究及保护领域成绩斐然。为了改善海南本岛自20世纪80年代之后,就无海龟洄游至海南本岛产卵的这一海龟生存环境受迫的现象,史海涛教授在12年前邀请了当时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海龟专家组主席Nicoloas Pilcher教授,为海南琼海潭门的渔民讲海龟的保护。史海涛回忆:那场讲座,他是通过海南省海洋渔业厅官方出面组织的,所以当地的渔民都来参加了,Pilcher博士报告的议题围绕:人为什么要保护海龟?人为什么不要再捕杀海龟?当时,史海涛想借助这个机会,向国际组织提出请求,借蛋。
“借蛋!”
“我想从世界上海龟产卵多的地方,比如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借上1万枚蛋,假如不给借那么多,哪怕先借1千枚也行。”利用海龟忠于出生地的特性,在海南本岛出生的海龟,20年到30年后,就回到海南本岛,在海南本岛上产卵了,几十年后的海南本岛,又将出现这一壮景,这首先是一个科学的实验,其次也是恢复南海海域海龟种群的直接手段之一。
本以为这个“借蛋行动”,能顺利成行,可Pilcher主席断然拒绝了,他拒绝的理由是:对当时中国国内海龟的保护状况表示担忧。谈起当年,史海涛说,“那会儿我们的保护意识确实没有现在这么高,执法力度也没现在这么大,猎捕海龟进行销售的案例很多。”
“在世界非法交易里,野生动物非法交易位居前三,其中龟鳖类非法交易占比很高。中国快速发展,市场很多人有这样的猎奇的需求,也层出不穷。我参与的阻止世界龟类非法贸易,比如来自亚洲国家、非洲国家的,非法贸易的龟类占比很重;当然,在成功阻止非法交易的案例里,也遇到过来自美洲、大洋洲地区的非法龟类。”史海涛回忆,已经不知道在执法鉴定的过程中营救了多少只非法交易的海龟了。
(史海涛与其美国研究生Frederick在哥斯达黎加观察海龟产卵。照片由史海涛提供)
(太平洋丽龟集体上岸产卵。照片由史海涛提供)
来自哥斯达黎加海滩的刺激
“我还很年轻的时候,第一次参加龟类的学术会议,那会儿便听别的研究专家讲述海龟洄游产卵的动物界奇景,特别是太平洋丽龟大规模集体上岸产卵的行为被称为世界之谜。相距第一次我参加学术会议的第20个年头,我终于在哥斯达黎加的海滩上见到了海龟洄游产卵的这一奇观。但很遗憾,这一奇观我并没有在海南本岛见到。”那时,史海涛就立下心愿,要让龟洄游海南本岛产卵场景重现。国际“借蛋行动”失败,更进一步激发了史海涛要矢志为实现海龟洄游海南本岛而奋斗。
早在1995年,刚从北师大博士毕业的史海涛不顾亲朋同学的反对,母校师友的善意阻拦,他放弃了优渥的科研条件,从北京来到海南,投身到科研工作。当时史海涛的收入并不高,且科研环境异常艰苦,史海涛教授带着教师团队制定科研目标,提升学生与老师的互动机会,建立课题组,从课本走向实践,建设了10多个野外实习和研究基地,编著本土教材,其中《海南陆栖脊椎动物野外实习指导》等2部特色教材就是史海涛在推动教学工作时期为学生编著的;再一个重要的,成立龟类研究室,那是海南第一个龟类研究室。史海涛讲述:“由于海南师范大学当时教室资源十分紧张,我们把主意打到了厕所上。我们最初的龟类研究室,就是占用了男女两个加起来不足十平方米的厕所建成的,这可以说是条件最艰苦的研究室了。”
要更好地保护海龟,就要叫醒更多“沉睡”的人。
海龟是长寿之物。在中国,一些人迷信,吃什么补什么。但根据史海涛科研团队长期的科研数据表明,海龟作为海洋的旗舰生物,它身体里含有的重金属以及龟蛋中含有的重金属都是非常高的,吃海龟肉,吃海龟蛋,重金属会进入人体内,但重金属摄入人体之后再排出人的体外就很难了。”史海涛教授谈到,以科学的方法宣教:食用海龟肉和蛋确有其害。
除了扎身于实验室专注于龟鳖学的科研工作,史海涛教授从事龟鳖研究工作近30余年里,他还坚持走在一线。史海涛持续25年,执法鉴定次数400多次;主持开展海龟知识讲座近200场;主持编写《中国贸易龟类检索图鉴》,全书包含中国本土31种龟类及来自世界各地的95种外国龟类,创建形象检索法,并将本书中、英文版毫无保留上传国内外学术网站,免费下载超过百万次,世界上120多个国家使用该书作为龟鳖类执法鉴定和保护培训的参考书;参与主持的中美绿色合作伙伴项目海龟保护公益事业,被列入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项目,于2019年获得获第14届国际龟类保护终生成就奖。
就在2021年1月,史海涛教授于国际期刊《scince》杂志,发表文章,呼吁世界各国重视龟鳖类物种的保护。2021年2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名录》颁布,作为海洋生态中的旗舰物种,所有海龟被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这是这一物种处于危境的表现,也是中国政府对这一物种高度重视的表现。对于中国政府的这一决定,史海涛尤感振奋,实际上这也是这几十年来史海涛为海龟保护事业,各处奔走呼号,想要达到的结果。
为了叫醒那些“沉睡”的人,史海涛教授创建了海南师范大学海龟救助站,这是全国高校唯一一支海龟救助志愿者团队,该救助站近3年救助康复后放生的海龟有90多只。30多年来,史海涛团队更是开展海龟保护知识讲座近200场。
海龟作为海洋的旗舰物种之一,海龟在地球上生活了1亿2千万年,它见证了恐龙的灭绝,也见证了人类的诞生。目前在人类栖居的地球上,辽阔的海域里,海龟有7种:棱皮龟、红海龟(蠵龟)、玳瑁、绿海龟、太平洋丽龟,大西洋丽龟和平背海龟。其中,海南南海区域活跃的海龟物种有5种:棱皮龟、红海龟(蠵龟)、玳瑁、绿海龟、太平洋丽龟。
(夏威夷海岸儿童与海龟一起游玩。照片由史海涛提供)
海龟作为海洋中的“伞”物种,在海洋中像一个保护伞,保护着鱼类、珊瑚、草床等海洋环境。海龟吃水母,水母具有毒性,并且还会吃小鱼,水母多了鱼苗就少了,而鱼类对珊瑚又起着至关重要的促生作用;海龟也吃水草,使得水草不会长太高而遮蔽底栖生物的光线,否则阳光无法照射到底栖层,会影响底栖生物的健康成长,比如诱发底栖层的缺氧。史海涛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系统比喻程一座大楼,“如果我们从中敲掉一块砖,这个大楼不会塌,敲掉两块,大楼也不会塌,但是,假如我们不断这么敲,总有一天,这座大楼会轰然倒塌的。”动物与植物互相依存,互相演替,环环相扣,史海涛说:“我们知道,海洋占地球面积的71%,是地球上最大、最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强国,加强对海龟的保护能体现中国的大国形象与责任担当。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共同拥有一个地球,倘若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谁也无法幸免于难。”
七连屿的希冀之光
根据监测数据显示,海南的海龟种群正在恢复,如海南西沙的七连屿北岛岛礁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海龟洄游产卵。由三沙市七连屿工委副书记、总岛长邹志提供的七连屿北岛海龟洄游产卵的监测数据:2014年,只有52窝海龟产卵;2015年,有96窝海龟产卵;而到了2017年,有172窝海龟产卵。海龟洄游产卵的数量逐步提升。
七连屿的北岛,海龟洄游产卵数量的增加,这与政府对海龟这一物种的重视密不可分:对岛礁的清洁卫生工作的加强,对岛礁绿化工作的巩固,设立专业巡护团队巡岛,并加大职能部门的执法力度,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其中,也与史海涛教授及其团队对海龟保护的常年宣教工作,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尤为可喜的是,七连屿北岛渔民的主观能动性的改变,从以前猎捕海龟,到现在主动加入保护海龟的队伍。记者在2021年2月28日电话联系高级工程师李育培,他在三沙市海洋保护区管理局负责海洋保护区管理与海洋珍惜生物保护工作,李育培说:“在七连屿的北岛,有一支由当地渔民组成的海龟保护团队,他们在政府的指导下开展海龟保护工作,为了提升海龟蛋的成功孵化率,巡护团队会在海龟产卵的沙坑上插上产卵的标识牌,提醒人们沙下正有海龟蛋在孵化,人们活动请远离这片沙地。”
(七连屿的北岛上,由渔民组织的海龟保护团队,在北岛巡护。照片由李育培提供)
海龟何时能恢复洄游海南本岛产卵?七连屿北岛,是否让我们看到了海龟洄游海南本岛产卵的“希冀之光”?史海涛教授认为,这得需要全国人民保护海龟,“人不吃海龟肉了,不买海龟制品了,渔网不要阻隔它们的回家之路,有它们产卵的沙滩了,或许10年、20年、30年……让我们为之不懈努力并耐心期待吧,我坚信这一天会到来的!”
简介:史海涛,男,汉族,1963年8月出生于新疆,祖籍山东。主要从事爬行动物龟鳖类的生态学、分类学、保护生物学及人工驯养繁殖的研究。发表论文120余篇,其中30篇为SCI收录,出版著作和教材11部。2003年获龟类研究与保护国际奖——SOPTOM奖(个人成就奖),2009和2012年获海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两项(第一完成人),2010年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完成人),2012年获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第一完成人)。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和国际合作等国、内外科研项目40余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外来物种红耳龟生态适应机制研究”和首批国家级特色专业-生物科学等项目。